臺左維新是一個致力於推廣台獨理念的青年社團。我們相信追求獨立必定可以作為一種左翼價值來實現,亦即解決當前體制肇因於政權外來性與不合理性所帶來的種種分配不正義、文化壓迫與在地視野之極端匱乏。因此,我們透過年輕化的設計與行銷能力來宣揚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對台灣的重要性,並藉此加深台灣人對於台灣獨立建國理念的認同與支持。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軍公教年金改革──一盤被炒錯的飯



         選舉將屆,攸關社會發展的諸項重大議題免不了沸沸揚揚。以「軍公教年金改革」為例,雖然這幾乎是十年以上的老議題了,然而為什麼要拖到現在基金捉襟見肘,明顯危機感出現時才引起重視,又甚至仍然莫衷一是呢?其實是因為所有欲改革者都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也就是社會主流意識對軍公教的待遇存在普遍性的誤解。簡單來說,就是整個以國家為首的宣傳機器把軍公教等職業「鐵飯碗」的這個印像灌輸並深植於台灣人心中,使台灣人普遍忽視軍公教的福利(包含薪水、福利,以及──退休金等)本質上是「待遇」,而非不可更動的「特惠」或「特權」。

何謂合理的「待遇」?

        本質上應該是屬於「待遇」的機制,就一定要在「基本保障」、「市場機制」與「有權決定、發揮影響力者」這三個面向上符合合理的原則。本文不直接採用私人企業集團「發薪水」的概念來類比,主要是怕引起混淆。因為如果是私人企業發薪機制則情況則相對簡單,就是「基本保障」、「市場機制」與「股東」。但一般人對於股東的想像可能只有「實際掏錢出來的人」才叫股東,那對應到多數現代國家(包含台灣),則會因為有許多人其實是低稅、甚至免所得稅,因此概念上難以直接轉換。總之,放大到國家的層次,那個「有權決定、發揮影響力」者就是「民意」,這也是民主國家的精神──人民有權決定國家要怎樣分配資源。因為,要確保國家把資源拿來讓每個國民擁有基本、安穩的保障,而非僅讓少數職業別享有豐厚的保障,因為那勢必排擠更妥善的資源分配。

        另外,在「市場機制」方面則需先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資訊公開透明、有明確的選項可供選擇,或是有明確客觀的指標以供比較」。所以,台灣的軍公教退休金的問題在於在當今國家架構下被塑造成「基本保障」加「優惠」,完全沒有「市場機制」與「民意」可以置喙的空間,而大眾也普遍沒有這樣的意識。常有人試圖舉出「軍公教的退休金是基於他們一生為國奉獻」,來做為不必受到改革的遁詞;這句話完全就是抹消了市場機制存在的空間,因為「為國家奉獻一生」其實只是一個空泛的形容詞,本身並不是一個明確、客觀的指標。

        本文並不反對例如從事軍職者因為面臨高危險,或是教職者因為身負重擔而應該有更優厚的待遇,但其指標不應該只用一句「一生為國家奉獻」來帶過;這絕對不是在一個進步國家內值得鼓吹的事情。因為這句話迴避了更多的公共討論與大眾參與,結果往往只會造成國家的陳腐。所以,在對待遇進行評估與平價時應該要更公開、透明化,更應包括到以民意為基礎。

年金改革的問題根源

        所以,年金改革在過去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社會意識過於陳腐這個因素,所以才會在面臨反彈實莫衷一是。因此,所有第一線的改革者,應該要更明確的告訴大眾一個「待遇」究竟應該如何制定才合理,尤其應該是要透過「人民有權讓國家能確保每個國民不分職業別,皆獲得基本且安穩的保障」此一概念,才可以逐漸地潛移默化我們的社會意識。

結論

        我們要破解的,不只是軍公教年金這個不正義的機制,還包括廣泛存在於台灣社會對於軍公教年金改革的誤解。別忘了,我們要把「市場機制」這個概念給引入,才能健全這個待遇體系,這才是真正的引領社會上的風向。許多保守頑固者的遁詞都是「那是為國家奉獻一生的應得」,要面對這種說法,就要用更開放、更可供檢視的方式來表現什麼叫做「為國家奉獻」,不要讓「為國奉獻」的解釋權把持在不想改革者的手上!



(圖片來源:yurenju,CC)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rice/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中國宣布台灣「免簽」與其說是好心讓利,不如說是加深台灣對中國的依賴


         7月1日,中國宣布的「台胞證免簽」已生效實施,由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特殊與緊張關係,使得輿論界議論紛紛,分歧也頗大。目前看來主流意見只有兩種極端的說法與評論,卻都沒有劃到重點,不但是未搔到癢處,更有可能是在誤導視聽。對此,本文試圖去破解這些所謂的「主流」說法。

(相關報導:中國政協主席:未來台胞往來大陸免簽注

兩種對於中國宣布「免簽」的誤會

         第一種,就是強調這個免簽是中國好心讓利。這種說法努力的強調免簽、往來便利,所以任何有疑慮的人都是多心;同時,又不斷拿出數字強調省下多少錢云云。這種說法又隨之帶來了兩個問題:台灣是否把越來越多的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個籃子裡了?以及,是否日漸在經濟與社會方面依賴中國了?

         而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不斷複誦這是一個「內國化」的政策,是中國併吞台灣的一個作為,這種說法是有正確問題意識的說法,可惜對實況的描述差了點,講好聽是只有危機意識,講難聽就是誤導視聽、用錯精力。

        我們仔細思考議題本身就可知,一個國家提供另一個國家免簽,難道就是發給另一個國家人民「國民身分證」?中國喜歡用占便宜的方式來搏版面早已不是新聞,就像之前也曾經「派船繞行釣魚台」,但是並不代表成功在實質上併吞了釣魚台。所以,要達成併吞,是需要很多條件的,絕對不是今天發了免簽就往被併吞邁進一大步。

台灣對於中國宣布「免簽」應做的功課

        面對中國提供此一免簽,台灣到底該用什麼心態面對與做怎樣的準備?首先,我們不能不正視中國確實有併吞台灣的意圖與符合其方針之實質作為。而中國併吞台灣採用的策略其實是一種「拼圖」的概念,簡而言之要完成併吞有分三個層次:加深依賴、化解敵對與塑造一「國內事務」之形象。

        同時,各種要素要進行直到實體國家的最後防線(一般來說指的是獨立行事的政府與國防)能夠被瓦解或名存實亡,才算完成中國併吞台灣的藍圖與操作。所以,免簽政策其實際效果可以說是「消解敵對關係」而已,畢竟很少有敵對國家會互相提供免簽的。



Photo Credit: Yi-Ting Chen @Flickr CC BY SA 2.0



        如果再往外推深一些,可能就是加深依賴,這就是呼應前面提到的問題──台灣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如果沒有一套長遠且健全的規劃,那麼「便利來往」將只會使得台灣在社會與經濟層面愈加依賴中國。

         所以,塑造一國內政架構可能不是主要效果。總而言之,免簽有其在統一拼圖上發揮的功效,但比起其他更重要的拼圖(服貨貿、自經區、和平協議)則重要性與影響程度並沒有那麼誇張。

台灣還可以怎麼辦?


        假使知道了免簽有這樣的效果,台灣人還可以做什麼呢?難道就只能放任不管嗎?那也未必。因為,每片拼圖都會各自發揮影響,所以能拆掉或是抵銷一片拼圖絕對是好事。以免簽政策為例,其主動權是在中國單方,也就是實際上是他想要給就給,不想給就可以收回。

         因此,這個政策真正發揮的重要性是成為將來中國要求台灣方面進行開放的相當有利的籌碼;畢竟,一年可以讓台灣人省下上億台幣的金錢,中國怎會不要求台灣也要開放相對應的事務呢?


         所以,台灣的對策就是要先分析我們還有什麼的開放是中國站在併吞台灣的立場所想要的,接著就是想辦法使中國無法得償所願。其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真的這麼需要中國的免簽嗎?」雖然節省金錢帳面上的數字很可觀,但是我們自身的發展是否健全了?是否以世界做為展望而不是把雞蛋放同一籃?

        在做好這樣的準備之前,我們似乎也不必特別倚重中國的免簽,如此一來可以減低被中國勒贖的可能性。當中國要求我們開放時,我們能夠不被免簽給綁死,甚至當中國說要取消免簽時,我們是否可以站穩腳步?

        當然,台灣的健全程度已經在馬政府的「努力」之下已有一定比重之減損,但這是改革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可概括承受因循茍且,同時,也是有心要為台灣謀福利的政治人物所必須放在心上的。

結論


        總而言之,台灣必須要對中國的併吞方式有較完整的認知,如此才不會被莫名其妙的言論唬住。同時,要了解國家的發展要以健全與國際多邊交流為導向為優先。然後,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對於問題本身的了解,是否清楚且正確而不是只會打迷糊仗,並觀察他們能不能在對中國的談判上減低台灣的負擔,或是提出政策來沖銷既成協議與政策造成的傷害。

        然而,如果台灣的主要政黨與政治人物在這方面的表現是不及格的,那我們對於台灣在面對中國的併吞意圖時也就更加憂心了。



本文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85276/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課綱微調、文言文與台灣意識



課綱本質是國民意識鍊成的政治性條目


        教育部將於八月推動新版課綱,其中歷史科與公民科部份,因為其程序問題與史觀問題遭到民間團體強烈反彈,並稱其為「黑箱課綱」,要求教育部應立即撤回黑箱課綱。「課綱」是完整的教科書編寫前所參考的「官方指導綱要」,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政策指導與教化心態;即便有不同的教科書出版商來編寫教科書,但其所依循者就是教育部所頒訂的課綱。回顧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教育內容,從國語、地理、歷史、公民等科目,都是建立在「包含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國體框架下來編纂;是作為中國近代政權的「中華民國」遷徙到台灣後,從上而下打造「近代國民國家」工程的一環。

        在此前提下,「課綱」目的是為了國民教化、養成國民意識,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工具性並單一化的「統合性綱要」。因此,即便在80年代民主化、本土化浪潮後,所謂的「發現台灣」的本土化歷史內容逐漸修正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語文教育,但「國民鍊成」的政治教化意圖本質並未改變。甚至,即便是政黨輪替,本土色彩濃厚的政黨執政後,也依然著意的是「歷史詮釋」和「史觀詮釋」的爭奪。到頭來,台灣的語文教育依舊陷溺在「國族教育」中無法得到鬆綁。

「降低文言文比例」與語文教育

        由於課綱和台灣聯考制度是綁在一起的,如何讓教學為「國民國家教育」解套將牽動到教學、聯考的連動性制度問題;亦即,如果是「廢除課綱」,包括考試科目、考試範圍將必須整體性地重新思考、置換,甚至是高中整個「語文教育」都必須重新調整,以回應「新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公民、歷史教育?」來做為問題意識,而不是只陷溺在「黑箱」、「中國史觀」等問題。

        當代台灣所普遍使用的文體是「語體文」,以「我手寫我口」為原則。其文體轉換的發軔要回溯自日本時代,「台灣白話文」的書寫實踐逐漸出現在報紙、雜誌、文學創作中,或是總督府警察所用的「語學雜誌」中;但在殖民體制下,「台灣白話文」一直未成為教育現場用語,而只流通在少數知識份子的文藝創作或社會評論中。總括日本時代,書房教育雖然式微,但「漢文」一直以來仍在知識階層流通,並且其文體從「文言」逐漸分化出「語體文」的樣態。

        但,戰後國民黨來台後,官方強力推動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教育」,配合著九年義務教育和官方所掌握的文化媒介所建構的「國語霸權」,使台灣的各族群母語被邊緣化、方言化;就連日本時代所遺留的「台灣白話文」也被調整為「中國白話文」,大體來說,「白話文普及」的實踐和完成就是在戰後九年國教下的產物。而「文言文(古文)」則成為台灣語文教育中,持續著發揮著教化國民為「文化中國人」的機能。因而,民間團體會有著「降低文言比例」之說,一方面是因為「古文」所傳遞著多半是儒家道德教條有利於統治者的意識形態;一方面也因為「古文」和生活語文使用上、社會需求連結性不強的疑慮。

前近代的台灣史料多以文言文書寫


        究竟,當代社會如何思考「古文」和「語文教育」的關係呢?確實,「古文」在生活實用性上不符合需求,而所謂的「文化教養」上也未必符合現代公民社會之所需。這是否意味著,「古文」成為高等教育的專業知識學科就好?前文所言及,所謂的「語體文」、「白話文」是日本時代所開始分化出來的新文體,而在戰後九年國教下得以完成,台灣人不只是語言被置換為「國語」,在書寫上也由文言、日文、台灣白話文被逐漸統合為「現代中文」的歷史進程。但在此前的語文狀態,必須回溯到從清代以來為了因應科舉制度的「儒學教育」,其特徵除了在意識形態傳遞了官方朱子學教條之外,在文體上就是「文言文」。因此,不管是清代台灣的文人所生產的文集,和遊宦所遺留的方志、詩文、遊記,以及官方的行政司法報告、奏摺等文獻,通通都是「文言文」寫成。

        如17世紀郁永河來台所寫的《稗海紀遊》紀錄了台灣西部的自然風土、地理人文等內容,讓人掌握對清代台灣治理和風土情況;又如史九龍的《憶台雜記》考察了劉銘傳新政的推行實況,包括在財政、推行實況等紀錄,可大大破除當代「劉銘傳神話」的虛構性。又自1957-1972由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印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其收錄了一共309種、595冊,清代至日本時代所遺留的方志、雜記、文集、碑刻、行政司法報告、民間契約等文獻,對於理解清代台灣的社會內容、土地關係、地方治理、司法秩序、族群關係、農業開發等問題都一一紀錄。

代結論

        如果說,現代的公民民族主義之依憑,是由政治共同體的共同經驗和土地記憶堆疊而成;那麼,對歷史的理解和閱讀便是開啟「土地記憶」的重要法門,而文獻便是承載著社會內容、進而瞭解土地的最佳途徑。因此所謂的「文言文和語體文」之爭,在所謂「歷史意識」建構上只能是一種對抗(中國)性的文化政治論述。要重建台灣人對土地的認識,顯然「文體」不是真議題,重點是「視角」的選擇;亦即,我們要選取的不是儒家政治與道德教條,而是紮根於土地現實的文史紀錄。透過對這些承載台灣社會內容的文史材料的重新解讀,來一點一滴地凝聚我們的台灣知識和台灣意識根基;而不輕易地為政治動員、為虛構歷史所左右。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issuecomment_taiwanandclassicalchinese/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我主張:「台灣人應該在無有恐懼不受威脅下自由選擇命運。」

我也主張,喵

每個台灣人,都希望能夠睡得安穩
這樣的小幸福,其實不難
世界的真理就是:幸福一定要自己去爭取



我主張:「台灣人應該在無有恐懼不受威脅下自由選擇命運。」


       要滿足這個目標,台灣人需要的是一個穩定且長久的和平。而這個和平不是只用一句「不用上戰場」就可以涵蓋的。穩定和平的保障,或是「防止戰爭再爆發」絕對不可能只靠白紙黑字就可以達成,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力量支持與付出。而這力量除了靠自身,也需要尋求其他國家的結盟,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屬於台灣人的獨立國家。

      很多人會有疑問:我們可以選總統,可以發行自己的護照、貨幣。有自己的軍隊,擁有維持穩定內部秩序的制度,偶爾也可以與其他國家談協議,難道不是「獨立」嗎?而現實是我們這個政府與中國牽扯不清,而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以「代表台灣」為前提站在進入世界舞台的國家。

      我們都知道,台灣很小,也不斷的受到中國併吞的威脅。在這狀況下,除了自身力量必須要強健以外,尋求國際援助也是重要關鍵。而當成為了一個代表台灣的獨立國家,與中國不再牽扯不清了,其他國家伸出援手的意願可能自然就更高了。更不用說能夠在國際上享有國家的權利,有能力為台灣人換取更多利益。而這些的加總,就是真正穩定和平的保障。

       或許有人問:難道當中國人不好嗎?很明顯的,以現在的專制中國,當然缺乏和平與自由的保障。那如果是民主中國呢?其實也不太OK,因為你票比別人少,形勢比人弱,其實你還是受威脅的,更何況最重要的的自由選擇命運了。

        成為獨立的國家,需要準備,更需要強化自身,還有國際形勢機會,但甜美的果實總是需要努力的準備,而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為了能夠有永續的、穩定的和平保障,我們必須努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住在台灣的各式各樣的人們,其實都是為了追求美好、和平的生活才選擇定居在台灣;如何讓這美好的生活能夠持續甚至提升呢?我們無法一勞永逸的消除中國的敵意,可是我們百分之百可以從健全自己、穩站在國際舞台上換取更多保障做起。

就讓我們以「台灣人可以在無有恐懼不受威脅下自由選擇命運。」為目標來向前邁進吧!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從洪秀柱看台灣母語的危機


        立場明顯偏統的中國國民黨籍總統大選參選人洪秀柱,日前操著流利的台語表示跟「南部人要搏感情」,所展現出的形象彷彿洪是相較於蔡英文更能貼近台灣本土的總統參選人。但新聞傳出沒多就,就有網友找到洪秀柱曾於2009年擔任立委期間,「提案」刪除「閩南語認證考試」的預算,並遭到多個台灣本土社團強烈反彈。從洪秀柱一邊說要靠台語來跟南部人「搏感情」,但又扼殺台灣本土語言的發展,其實也很可以看出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長期以來「大中國主義」的官方思維,特別是台灣過去諸多本土語言與「母語」(或稱鄉土語言)受到打壓而至今難以蓬勃發展的狀況。

       從日本時代到國民黨80年代間都有明顯的政策與制度在打壓母語,稍長一輩的台灣人都有經歷過小時候那禁說「方言」的年代;而多數長輩在這「災難」中走過來,還是講著一口流利的母語。但即便在解嚴之後至今,台灣的本主語言與各族群母語也仍未受到積極的復甦與推廣:因此,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在台灣社會,老一輩的人多數仍可以用母語輕鬆的溝通,但年輕一代卻已經快要與母語隔絕了。到底是甚麼樣的因素,讓台灣的母語可以在暴風中走過,但卻在這看似安詳平順的年代,漸漸的失去蹤跡呢而出現「母語斷層」了呢?
教育,母語的推手還是造成其消失的原因?

       語言政策可以包括兩個目的:一、為了方便統治者進行統治或達成政治目的的工具與手段:例如現代民族國家的出現,將語言用來凝聚國內社會認同、消滅歧異,以方便國家機器深入民間的統治,滿足統治者的各種政策作為,例如日本時代與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在台灣推行的「國語政策」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二、從多元發展與文化保存的角度來鼓勵語言的使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存續與發展攸關著一族群的主體性與文化,當代國家基於人權與保障多元的精神,莫不鼓勵社會內各族群、特別是少數族群去復興或使用自身的語言。


       但台灣,卻是夾在上述兩者的過度與轉型的陣痛期。在過去,台灣人受到日本與國民黨威權政府的統治,不只少數族群如部分原住民的語言難以保存與傳承,甚至連台語與客語都受到打壓,在國家機器與政策的強力貫徹下,台灣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被迫只能使用所謂的「國語」。除了官方強硬的政策推動,包括文化政策與軟性的傳播媒體推波助瀾之下,中華民國政府與流行文化不斷的告訴我們,「國語」越來越流行了,甚至包括了近幾年中國的崛起與對台灣的統戰,「中國話」彷彿成為世界的主流,而台灣人要以會使用「國語」或中文為傲。上個世代,「愛國」被拿來來包裝「國語」霸權,而這個世代,流行、國際化、跟上潮流,則成了「國語」推行的新興利劍。

       雖然,近年來台灣雖開始推動鄉土母語教育,但如果只侷限於在課堂上的學習與考試,而不在日常生活及其它課堂上使用,那麼與我們其它「第二外語」的教學恐怕走上一樣的路,離開了教室,母語就只是一堂「課」而已。而洪秀柱刪除母語教育的預算,以及2013年教育部宣布即將實施的鄉土語言計畫中未將母語列入必修,都可以看出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大中國思維與仍欲維持「國語」文化霸權的心態。


搶救瀕臨絕種的母語!


       台灣地區目前被使用的23種語言當中,已經有14種語言瀕臨滅絕,而前述所提到最普遍的台語與客語也慢慢的一代一代漸漸被「國語」所取代,到底要如何「搶救」這些珍貴的母語?首先我們可以從教育著手,母語列為國高中必修是第一步,大學開設母語相關課程,且鼓勵學校老師開設母語授課的專業科目,校園裡發展母語的使用環境,讓母語的溝通成為一件自然而正常的事。另外,鼓勵孩子們從小開始說,不要因為不「輪轉」就嘲笑下一代,而新世代也不用為自己不標準的口音感到羞愧,勇於當自己的語言,自己文化的繼承者,便是了不起的勇氣。

       各式各樣的母語在台灣原本像是一朵朵美麗的花,每一種語言,就代表著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眼界,用不同的視角去看這片土地上多樣的美。每一種母語,又或者是外來語的保存與使用,都讓我們的多元價值觀更加完善,使我們的色彩更加豐富,讓我們因住在這片土地上而備感驕傲。這片島上有大約42種以上的語言,其中24種還在使用中,又有17種我們急需保護,但不論你我用的母語是甚麼,多元與互相欣賞包容,是我們身為台灣人共通的語言。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issuecomment_motherlanguage/


中華民國是啥米碗糕?

貓咪也都疑惑了。



    7月2日,中華民國總統擬參選人洪秀柱於台視《台灣名人堂》專訪時說到:「可是我不能說中華民國的存在,因為變成中華民國的存在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變成兩國論啊!」觀此,我們實在應該複習一下陳水扁總統說過的一句話:「中華民國是啥米碗糕?」如今這句話有越辯越明之勢。


      事實上就是中華民國在全世界都同意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存在之前提下已幾乎沒有生存空間。說到這不得不為過去各國「對台斷交」正名一下,其實上那些國家不是對台斷交而是「中止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世界上唯一的中國」。就是因為所有國家都同意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所以要「與中國建交」只能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之一,比較會盤算的國家自然會選擇與前者建交。

      或許有人會問:「那台灣呢?」是的,很抱歉,台灣確實還不是一個國家。對於台灣的處境描述應該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管轄領地」。台灣在過去幾十年錯過了多次以台灣為名或以台灣之實進入國際舞台,享有獨立國家地位的機會。而這樣的處境讓我們在國際舞台上處處受限,當然更不用說過去幾十年因為把自己當成中國所以對台灣內部造成諸多包括文化與經濟不正義之事實了。

      那我們該如何自處呢?我們現在擁有的,其實就是一個「很像國家」的政權或社會。我們可以行使民主制度,可以擁有自己的國防力量與維持內部秩序的機制,偶爾可以獨自的名義與其他國家簽訂協議、談談條件,我們也發行自己的護照。所以說是「很像國家」,但還不是個獨立的國家。

      但無論怎麼說,就算台灣還不是個國家,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中國與台灣並不屬於同一個國家。而為了台灣的長久福祉,努力朝向一個獨立的國家邁進是必要的,縱使需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需要準備、國際時機,以及它國的承認,我們還是要了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才是能夠確保台灣人擁有自由選擇權的唯一方法。因為,成為獨立的國家,除了不會跟另一國牽扯不清,可以完整的自己決定自己的事務,就算受了威脅,也會有更多援手願意伸出,更可以在國際舞台上享有更多機會,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反之,所謂的「一中同表」、或是堅守「中華民國的道統」,其實就只是藉由「中華民國這個啥米碗糕」把台灣與中國綁在一起,並逐漸推進到成「台灣與中國屬於同一個國家」而已。這樣的結局,是我們台灣人想要的嗎?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中國宣布台灣「免簽」?台灣人可不要被唬住啊!

來自學者的忠告。

        

        7月1日,中國宣布的「台胞證免簽」已生效實施。由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特殊與緊張關係,使得輿論界議論紛紛,分歧也頗大;尤其,目前看來主流意見只有兩種極端的說法與評論,但都沒有劃到重點,不但是未搔到癢處,更有可能是在誤導視聽。對此,本文試圖去破解這些所謂的「主流」說法。



【兩種對於中國宣布「免簽」的誤會】


       第一種,就是強調這個免簽是中國好心讓利。這種說法努力的強調免簽、往來便利,所以任何有疑慮的人都是多心;同時,又不斷拿出數字強調省下多少錢云云。這種說法又隨之帶來了兩個問題:台灣是否把越來越多的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個籃子裡了?以及,是否日漸在經濟與社會方面依賴中國了?

 
       而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不斷複誦這是一個「內國化」的政策,是中國併吞台灣的一個作為。這種說法是有正確問題意識的說法,可惜對實況的描述差了點,講好聽是只有危機意識,講難聽就是誤導視聽、用錯精力。我們仔細思考議題本身就可知,一個國家提供另一個國家免簽,難道就是發給另一個國家人民「國民身分證」?中國喜歡用占便宜的方式來搏版面早已不是新聞,就像之前也曾經「派船繞行釣魚台」,但是並不代表成功在實質上併吞了釣魚台。所以,要達成併吞,是需要很多條件的,絕對不是今天發了免簽就往被併吞邁進一大步。



【台灣對於中國宣布「免簽」應做的功課】


       面對中國提供此一免簽,台灣到底該用什麼心態面對與做怎樣的準備?首先,我們不能不正視中國確實有併吞台灣的意圖與符合其方針之實質作為。而中國併吞台灣採用的策略其實是一種「拼圖」的概念,簡而言之要完成併吞有分三個層次:加深依賴、化解敵對與塑造一國內事務之形象,同時各種要素要進行直到實體國家的最後防線(一般來說指的是獨立行事的政府與國防)能夠被瓦解或名存實亡,才算完成中國併吞台灣的藍圖與操作。


      所以,免簽政策其實際效果可以說是「消解敵對關係」而已。畢竟很少有敵對國家會互相提供免簽的。如果再往外推深一些,可能就是加深依賴,這就是呼應前面提到的問題──台灣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如果沒有一套長遠且健全的規劃,那麼「便利來往」將只會使得台灣在社會與經濟層面愈加依賴中國;所以,塑造一國內政架構可能不是主要效果。總而言之,免簽有其在統一拼圖上發揮的功效,但比起其他更重要的拼圖(服貨貿、自經區、和平協議)則重要性與影響程度並沒有那麼誇張。




【台灣還可以怎麼辦?】


      假使知道了免簽有這樣的效果,台灣人還可以做什麼呢?難道就只能放任不管嗎?那也未必。因為,每片拼圖都會各自發會影響,所以能拆掉或是抵銷一片拼圖絕對是好事。以免簽政策為例,其主動權是在中國單方,也就是實際上是他想要給就給,不想給就可以收回。因此,這個政策真正發揮的重要性是成為將來中國要求台灣方面進行開放的相當有利的籌碼;畢竟,一年可以讓台灣人省下上億台幣的金錢,中國怎會不要求台灣也要開放相對應的事務呢?


      所以,台灣的對策就是要先分析我們還有什麼的開放是中國站在併吞台灣的立場所想要的,接著就是想辦法使中國無法得償所願。其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真的這麼需要中國的免簽嗎?」雖然節省金錢帳面上的數字很可觀,但是我們自身的發展是否健全了?是否以世界做為展望而不是把雞蛋放同一籃?在做好這樣的準備之前,我們似乎也不必特別倚重中國的免簽,如此一來可以減低被中國勒贖的可能性。當中國要求我們開放時,我們能夠不被免簽給綁死,有甚至當中國說要取消免簽時,我們是否可以站穩腳步?當然,台灣的健全程度已經在馬政府的「努力」之下已有一定比重之減損,但這是改革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可概括承受因循茍且,同時,也是有心要為台灣謀福利的政治人物所必須放在心上的。


      總而言之,台灣必須要對中國的併吞方是有較完整的認知,如此才不會被莫名其妙的言論唬住。同時,要了解國家的發展要以健全與國際多邊交流為導向為優先。然後,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對於問題本身的了解,是否清楚且正確而不是只會打迷糊仗,並觀察他們能不能在對中國的談判上減低台灣的負擔,或是提出政策來沖銷既成協議與政策造成的傷害。而如果台灣的主要政黨與政治人物在這方面的表現是不及格的,那我們對於台灣在面對中國的併吞意圖時也就更加憂心了。

Text Widget

Copyright © 臺左維新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