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左維新是一個致力於推廣台獨理念的青年社團。我們相信追求獨立必定可以作為一種左翼價值來實現,亦即解決當前體制肇因於政權外來性與不合理性所帶來的種種分配不正義、文化壓迫與在地視野之極端匱乏。因此,我們透過年輕化的設計與行銷能力來宣揚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對台灣的重要性,並藉此加深台灣人對於台灣獨立建國理念的認同與支持。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一個包藏隱憂的美好宣示



       今年(2015)美東時間6月3日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說:《「Taiwan Meeting the Challenges Crafting a Model of New Asian Value」 台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在兩岸關係的部份,蔡主席說:「我承諾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同時蔡主席也提到:「在當選總統之後,她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對於本次蔡主席針對2016總統大選所提出的「維持現狀」說。雖然已經有部分說明為「台灣不屬於中國之現狀」,然而看到其所提到之「中華民國現行憲政」以及「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筆者在這邊不免擔憂了起來。因為「中華民國現行憲政」已經為台灣帶來了不少困境。

       首先所謂的「兩岸關係」其實應該正名為「台灣與中國之間之關係」。然而因為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所以中國與台灣之間的關係變成了一個介於國與國的關係與一國內政之間的模糊狀態。我們務必要認知道,台灣目前在國際上的疲弱,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所謂的「兩岸」之間投注了過多的成本,進而導致過多的依賴。然後又因為受到諸多「內國化」的影響,導致在國際舞台上的參與也多受限縮。

       回顧馬英九執政的七年來,一連串的經濟開放,實際上擴大了對中國的依賴。而所有的開放交流與協議也都是基於這套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所達成。這些依賴不論是中資逐漸掌握台灣經濟命脈,或是從ECFA的簽訂以降的自由貿易對產業之衝擊,還有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嚴重化等皆導致了台灣在國際競爭力上的重大傷害。

       另外,在協議的內容中,多處都存在著「內國化」的影子。好比前一陣子引起極大風波的M503航線,其是中國方面基於「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定」所劃設。然而協議內文:「雙方同意兩岸航空主管部門建立聯繫機制,視必要隨時就兩岸航空運輸的相關事宜進行溝通並交換意見。」,而其聯繫主體是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台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其中之精神意涵即為台灣與中國雙方已經同意將航空運輸權此一重大國際性質的議題轉納為「準國內」之事務來看待。這充分的透露出一個「內國化」的隱憂。

       回過頭來看,中國其實不斷的對台灣有併吞的意圖,其實踐的方式是以武力恐嚇作為後盾,然後透過交流與協議,達成化解敵對關係、加深經濟依賴與減低其他國家干預之可能。而馬英九這七年來的施政,正是配合中國所設的藍圖,一塊塊的將「實質統一」的拼圖逐漸完成。所以台灣的現狀,正是「對中國產生越來越多的依賴」與「逐漸的走向中國內國化」。這些對於想要維持獨立自主的台灣,是必須要正視的問題!

       最後,筆者在這邊總結:如果無法針對台灣目前所遭遇到的「經濟對中國依賴」、「中國內國化」等問題,去做出政策上的解方。到頭來「確保人民的未來選擇權」恐怕將難以充分維持。蔡主席必須要了解,造成這些困境的的開放交流與協議,並不會在其上台後自動消失或是停止發揮他們的影響力,甚至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政架構」也都會推波助瀾。所以在這邊呼籲蔡主席,希望能夠在對「化解台灣對中國之依賴」與「避免中國內國化」之政策多作論述,如此才能更加的帶領台灣人民走出希望,保障台灣人民完整的選擇權!

(圖片來源:Juli,CC)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issuecomment_fakepeace-2/

18歲投票權是全世界的民主潮流,「中華民國」跟上了嗎?


       
        由日本朝野主要6個政黨在今年3月共同提出的將投票年齡從20歲降為18歲的「公職選舉法」修正案,於6月5日經眾議院通過後,終於在6月17日獲參議院全體「一致同意」通過,並預計於明年夏天舉行的參院期中選舉首次適用。日本媒體指出,世界民主國家的主流是「18歲有選舉權」,如今日本也終於能跟上國際的腳步了。

        在台灣,日前於立法院所進行的朝野協商修憲提案上,雖然兩大黨對下降投票年齡的修法已形成初步共識,但由於中國國民黨堅持要將「18歲投票權」與「不在籍投票」等法案綁在一起,最後導致選舉權修法未順利通過,使台灣社會各界皆相當失望。

從日本到世界:中華民國跟誰站在一起?

        在東亞地區,由於當地文化普遍認為年輕人是直到20歲才算成年,也才擁有完整的權利義務。以投票權在日本的發展為例,日本從19世紀末大日本帝國憲法以來,過去只有25歲以上有繳一定金額稅金的男子才有投票權,後來在70年前修正成不分性別20歲即可投票。70年後的今天,日本再次將投票的年齡上限下修為18歲,目的就是為了讓年輕的世代有更多參與政治的機會。

        環顧世界民主國家,在日本通過「公職選舉法」修正案後,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須年滿20歲才能投票的民主國家。而那些在投票權年齡限制在20歲以上的國家中,鄰近台灣的就包括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但這兩個國家卻是眾所皆知在民主與自由皆有瑕疵的「民主」國家,甚至民主制度對其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如果中華民國自詡為是進步的民主自由國家,但為什麼其投票權年齡規定卻與這樣的國家類似呢?

        台灣的總統直選從1996年才開始,並沒有經歷像歐美日等「資深」民主國家那種公民投票權從男性、中產、種族地位高開始,到人人票票等值的時代;而台灣人也因擁有這樣平等的權利而感到驕傲。的確,我們的投票制度沒有性別不正義,沒有階級不正義,沒有族群不正義,但從中華民國憲法對於投票年齡的規定來看,台灣政治卻有著嚴重的「世代不正義」!

18歲的年輕人真的可以擁有投票權嗎?

1. 政策引發偏見,偏見造成歧視


        中華民國憲法130條明訂:「年滿20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我們的憲法框架下,壓迫著年輕人的參政權,加上修憲的困難(3/4立法委員出席,3/4開會立委同意,全台選民超過1/2投票複決通過),這不僅是公民投票權的限縮,也造成資源分配不均,以及集會結社自由受到剝奪。

        10年前左右台灣的民調顯示,不管哪個年齡層的人都不認為18歲年輕人有足夠的判斷力行使投票權,這樣的憲法更加深了我們對年輕人「沒有判斷力」的刻板印象,也造成社會對年輕人的不信任。


2. 有一堆義務,但你沒有投票的權力


        從上述可知,我們因為不相信台灣年輕人沒有判斷力與投票的能力,所以年輕人只要好好讀書跟玩樂就可以了嗎?但根據刑法的刑責規定,我們的駕照考試,組成家庭年齡等等,都是18歲就必須負全責並且有能力去做這些事情,另外還可以應考試,要服兵役要繳稅等等,那麼多的事我們強迫著年輕人來分擔,但我們同時又說:「他們沒有投票的能力」,這樣真的合理嗎?

3. 什麼樣的人有資格投票?


        多年前內政部也曾指出,18歲是公民權行使的世界潮流,但如今台灣社會卻時常出現反對的聲音,理由包含了:年輕人思想不健全、教育程度不夠、沒有繳稅憑甚麼投票等等。如果,這些真的構成不能投票的理由,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制定一條法律規定「智力測驗100受過大(專)學以上教育且有在繳稅的人才有投票權」呢?我們可以很清楚制定這樣的法律是有多麼不合理,但卻用這些理由來剝奪年輕人的公民權。

中華民國表示:年輕人要負責,但卻沒有選擇為誰負責的權力?

        從台灣的教育制度以及大眾傳媒的普及來看,18歲的年輕人大多已接受了12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也都已經接觸社會政治等相關議題一段時間,更何況已經承擔了許多國家加在身上的權利義務,實在找不到任何的正當性只在公民投票權上違反世界的民主潮流。

        日本這次雖然公民投票權的年齡下修,但刑法的完全責任年齡仍然停留在20歲,對比台灣,兩邊剛好完全的相反。日本年輕人對於政治可能沒有那麼熱衷,所以參議院將投票年齡下修,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鼓勵年輕人多多關心這個社會;從對身處的社會開始瞭解之後,就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也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反觀中華民國呢?在台灣的年輕人為了上一個世代背負著龐大的債務,同時還要服兵役與繳稅,更被期待為這個社會負責與有所付出,稍有抱怨就會招來「草莓族」的批評。這個國家彷彿在對年輕人說:「先好好為這個社會貢獻,把上一代的屁股擦好,然後,你們才有投票的資格。」這樣的規定與制度真的符合我們對社會正義或世代正義的期待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80378/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雪崩式斷交、「台獨威脅和平論」與課綱爭議:三則新聞看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


前言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最新的調查指出,台灣民眾的台灣人認同不斷逐年攀升並突破60%,同時擁有台灣人與中國人雙重認同的人數比例大幅下降,而中國人認同比例更只剩下3.5%。另外,去年「318運動」期間,由於台灣人對於服貿的中國因素之焦慮,進而引起的「反中」或「拒統」心態,甚至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敢大聲喊出「台灣獨立」的口號;「台獨」在台灣的年輕世代間,也逐漸擺脫以往被汙名化或妖魔化的標籤。

        「318運動」的尾聲,主張台獨的青年社運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而這些台獨團體同時也以左翼為其主張,「左獨」似乎成為當前在討論台獨運動時絕對不能忽視的派別,臺左維新也就是在這個大環境的背景下受到蔡丁貴教授與公投盟的精神感召而成立的青年左獨社團。作為第一篇在關鍵評論網與大家見面的文章,我們想透過對近期所發生的幾則新聞之分析,將臺左維新的立場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眾瞭解,並希望能藉此爭取更多台灣人的認同。

中華民國等於台灣?去殖民化/轉型正義之必要

        為了面對明年2016大選,台灣的政治人物早就開始為選戰做準備。近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訪美,在美國不但受到高規格的禮遇,在台灣的民意支持度也表現不俗。但此前,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副部長、陸委會副主委的林中斌卻斷言,假使民進黨於2016重新執政則中華民國有可能面臨「雪崩式斷交」,對台灣選民的警告意味強烈。此話一出,不但有網友批評說「當我被嚇大!」,甚至還熱心整理出中華民國「斷交史」,指國民黨才是雪崩式斷交的始祖。

         林中斌預言的前提,應該是基於民進黨政府可能在執政後做出較傾向獨立的舉動或政策,在與中國關係難以維持友好關係且面對中國的刻意打壓下,邦交國可能紛紛與中華民國斷交。先不論多數所謂獨派或台派人士皆認為民進黨早就不「獨」,或是不敢也無法宣布台獨,到底為何中華民國的「外交史」在1970年代之後幾乎成為「斷交史」了呢?

        中華民國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後,聯合國的中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但中華民國卻始終並未放棄代表「中國」。同時,根據國際上所普遍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世界各國在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中國」政府之間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建交,自然在國際社會上日益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成為了各國的首選,而中華民國就面臨到到只剩下22個邦交國窘境。

         中華民國的外交會落得這般田地不單純是因為中共的打壓,而是根本上這個政權仍想代表中國,不但不合時宜,更牽連了台灣的對外關係,導致國際上有兩個政權想代表中國,但沒有政權代表台灣的狀況。

        也許你會問,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不是告訴我們說:中華民國就是等於台灣嗎?從中華民國憲法來看,不但有「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的用詞,增修條文的前言更明言憲法的目的是為了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處理中國事務的單位也不是外交部,而是所謂的陸委會。

         如果我們真的把中華民國直接等於或代表台灣,同時視中國為外國,那麼為什麼要稱呼中國為「大陸」?又為何處理中國事務的不是外交部?甚至一個國家憲法的目的竟然是要與另外一個國家「統一」呢?這一切不但說明了中華民國不等於台灣,甚至它對於台灣更是一個相當荒謬的存在。

        即便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經過多次修憲,被迫逐漸展開「台灣化」的過程,但不論是從憲法本身或是與中國的關係,都顯示出直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想代表中國的政權;不只是代表權,中華民國仍沿用這部憲法的大中國思維來統治台灣,所以才會有人認為中華民國對於台灣仍是屬於殖民的關係。

        而這種殖民關係又因為中國國民黨在台灣數十年的統治期間在制度上刻意排擠所謂非「外省」族群,不斷累積不義黨產,還犯下一連串包括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1980年代以來的政治與人權案件,使得台灣在進入民主化之後所面臨的轉型正義問題因為同時包括了制度與族群兩個層面而更加複雜;也使得當我們在台灣討論去殖民化/解殖與轉型正義時,兩者幾乎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正是因為這個被若林正丈稱為「国体」的「國民黨-中華民國」黨國體制及其遺緒未完全根除,也就是台灣並未去殖民化,導致吳乃德(中研院研究員)所謂轉型正義仍是台灣民主化未竟之業,此話至今仍然適用。所以,不管是對蔣介石銅像潑漆,或是紀念「二二八事件」,乃至於討黨產,都是我們對於這塊土地仍被殖民的控訴,也是希望能夠藉此喚醒台灣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重視,讓台灣可以展現其獨立自主與主體性,同時鞏固與深化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


Photo Credit:臺左維新


是誰在威脅和平?在台灣談所謂的「中國因素」

        中國於前不久發表其「軍事戰略白皮書」,直接挑明台獨勢力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某種程度也反映出中國對於318運動後台灣的台獨趨向之憂慮。但實際上,中國於近年來對國防與軍事預算的不斷增加,加上「遼寧號」航空母艦、「殲-20」隱形戰機與「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等武器陸續研發與服役,不但代表了解放軍實際上正朝外向型與攻擊型軍隊的方向發展,更證明了軍力快速成長的中國才是區域和平的最主要威脅。

        另一方面,中國會那麼害怕台獨勢力的出現,也是因為在大中國民族主義思維下的國內宣傳與中國憲法都將台灣視為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認為完成所謂的「兩岸」統一是復興祖國的大業。

        因此長期以來,中國不但積極「防獨」,更加強各種「促統」作為;而整個統戰策略就在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提下,企圖達到「以商逼政」與「以經促統」的目的,手段上有硬的一手,也有軟的一手。

        統戰宣傳甚至可以做到「入島、入戶、入心」。最可怕的是,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下,正好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共同遵守著「一個中國」的原則,並在所謂兩岸的架構下展開一系列意在鞏固兩岸「內國化」的談判與協議,不但弱化台灣主體性,更為了日後讓台灣被中國「統一/併吞」鋪路。

         上述的分析,隨著2000年於台灣國內選舉失利後的中國國民黨開始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密集接觸而實現且日益明顯。2008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取得總統大位之後,國共兩黨在所謂「九二共識」的「一中」下開啟了一連串的親中、甚至是傾中的政策。

        同時,也由於中國崛起的經濟市場以及背後廣大的人力、資源與內需市場,在國共密切交流下產生了一批批遊走於中國與台灣的權貴資本家,這種受惠於國共兩黨恩庇的大型企業與大資本家與政客結合形成了跨海峽政商聯盟,不但可以利用資源影響台灣的政局,更在中國與台灣兩地直接與間接地剝削與壓榨兩地的勞工。


        當代的中國不但早就偏離了社會主義關心平等的思想初衷,更成為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並透過國民黨與權貴資本家對台灣在「民族」與「階級」兩層面形成類似帝國主義式的雙重壓迫。所以在2012年「反媒體壟斷(反旺中)」運動、以及去年的頂新集團所引發的食安風暴,這些財團背後都可以看到紅色中國的身影。

        甚至在因「反服貿」而出現的「318運動」的與今年3月的「反亞投行」,都是台灣公民運動直接對國民黨親中政策的反對與抗拒,或者看成是對中國侵略的抵抗。也因此,這種「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的政治結構加上跨海峽權貴資本家,使台灣的種種社會不正義、包括任何議題的抗爭,背後幾乎都是指向這個龐大的利益結構。

        所以,今天台灣的台獨運動與左翼運動無可避免地開始匯流,甚至近年成立的台獨團體也幾乎都站在「左獨」的意識型態上,正好反映了這個結構正壓迫台灣自主性的事實。

反亞投行抗議。Photo Credit:臺左維新


如何走向共同體的想像:從公民民族主義出發

         去(2014)年年初,馬政府教育部設立檢核小組,以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名義「微調」高中社會科課綱,此舉不但引發外界質疑黑箱作業、不符合程序正義,還被認為是再度強化舊有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

        雖然此次「微調」引起社會各界的輿論反彈,更被法院判決在程序上違法,但教育部吳思華表示仍會於今年8月開始使用,強行推動「微調」課綱的態度與作為不但遭到民間團體與學生的抗議,更有多達上百所高中職對此自主發起「反黑箱微調課綱」行動。

        馬政府做事情會出現黑箱好像也不是新鮮事,不管是服貿還是亞投行,都被爆料出有黑箱及程序問題,結果高中「課綱微調」似乎也是如此。當然,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堅持程序正義,當如果程序一切都合法、公開,那是否政府的一切作為或命令我們就應該要全盤接受呢?甚至,如果所謂合法的「法」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有置喙的空間了呢?課綱爭議案暴露出的正是這個問題。

        馬政府教育部的「微調」內容中更強調了中國史觀,其實相當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中國思維以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如果你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其實這一切相當合理也合「法」。在這個爭議中,所謂課綱「微調」的字數多寡與比例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身為一個台灣人,你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在分析課綱爭議問題前,可能要先討論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民族主義的推展最後常常無可避免就是國家的建立,在理論上又可以分為「原生論」與「建構論」兩個角度:前者強調民族在先天上所共享的本質,例如語言與文化;而後者認為民族與認同是透過建構的過程而在後天所形塑出來的,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便是持此觀點。

        教育正是建構共同體想像的一種方式,或許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課綱也是因為教育可以形塑政治共同體的記憶而被視為是較具爭議的議題。中華民國以往的教育,正是透過在「國文」科中獨尊中文,在社會科中則是以中國史地為主軸,以強化中華民國為中國法統與統治台灣的正當性,更藉此培養台灣人的「中國」認同。

Photo Credit:台灣人權促進會

        但身為台灣人,如果我們將中國當成外國,那麼為什麼中國史不是在世界史中呢?如果台灣人將台灣視為是我們的國家,那我們的史地課綱不是應該以台灣為主體出發嗎?南非前大法官奧比‧薩克思曾說過:「一群沒有共同記憶的人不可能組成國家,也不可能孕育出獨特的公民精神。」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有原住民以及不同時期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在歷史上分別受到西方、日本與中國的統治,那麼台灣的教育與課綱內容就應該忠實反映這段歷史,並且強化台灣人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包容,而不是如同過去國民黨時期獨尊大一統或中國史觀。

        台灣既是移民社會,自然族群與文化就相當多元,其民族主義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如「原生論」中擁有共同血緣或單一文化,而應該要走向強調進步價值下包容不同族群的文化與過去的「公民民族主義」。

        如果台灣要形塑成一共同體,那不只是我們的教育政策,包括語言、文化等各種政策都應該要秉持多元、包容的精神,同時更應該要能反映並矯正、補償諸多歷史上諸多不正義,並且以自由、平等與民主等進步價值來培養台灣人的公民精神。

        我們主張台灣獨立,就是要反對單一霸權,反對「中華民國」在制度或文化上對台灣人持續宰制的霸權。這樣的出發點並不會導致或落入「大福佬沙文主義」的批評,因為我們的願景是從強調更符合台灣主體性與進步人權價值的「公民民族主義」出發,這也是當今台灣獨立建國的理論條件與實踐基礎。

結論

        當前在台灣討論獨立運動,不但要面對中國國民黨執政後的威權復辟,以及包括貧富差距、環境與人權等種種社會問題,還有中國與跨海峽政商資本聯盟的入侵。所以,我們不但要解決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的問題,還有經濟與階級問題要處理,同時更要堅持民主、自由與平等的價值,以走向凝聚政治共同體的建國道路。

         本系列文章的三則新聞,正好反映了台灣當前所面臨問題的根源,同時也是台獨建國的基礎,包括「解殖」、「抗侵」與「建國」。臺左維新認為,「解殖」是面對過去處理轉型正義問題以達成去殖民化的目的,「抗侵」是積極抵抗中國因素與中國的侵併意圖,而「建國」正是透過「公民民族主義」的發展凝聚建立國家的共同體基礎。之後臺左維新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也會從這樣的立場,來為各位分析當前台灣最新發生的各種新聞,讓大家在認識臺左維新堅持的價值時,一同討論台灣社會的問題與現狀。

本文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77126/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撤回「違法微調課綱」!違法的到底是微調還是課綱?


課綱爭議的始末
        去(2014)年年初,馬政府教育部設立檢核小組,以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名義「微調」高中社會科課綱,此舉不但引發外界質疑黑箱作業、不符合程序正義,還被認為是再度強化舊有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雖然此次「微調」引起社會各界的輿論反彈,更被法院判決在程序上違法,但教育部吳思華表示仍會於今年8月開始使用,強行推動「微調」課綱的態度與作為不但遭到民間團體與學生的抗議,更有多達上百所高中職對此自主發起「反黑箱微調課綱」行動。
         這次課綱爭議的始末,源頭要回到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當時的民進黨政府欲推動較具有台灣主體性與多元價值的高中課綱,包括讓台灣史獨立成冊的「95暫綱」以及原本打算在2009年施行的「98課綱」。但後者因為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在國民黨主政下擱置了國文與歷史兩科的課綱,同時另成立專案小組對課綱進行調整,2012年修改完成後的課綱稱為「101課綱」。但由於修改的時間點牽涉政黨輪替而較為敏感,自然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沒想到,這次竟然又透過「微調」的藉口與黑箱的程序對課綱進行大幅度更動,那麼違法的到底是程序?還是微調的內容?又或者連「課綱」本身都有可議之處呢?

課綱爭議是程序問題還是連內容也有問題?
        馬政府做事情會出現黑箱好像也不是新鮮事,不管是服貿還是亞投行,都被爆料出有黑箱及程序問題,結果高中「課綱微調」似乎也是如此。當然,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堅持程序正義,當如果程序一切都合法、公開,那是否政府的一切作為或命令我們就應該要全盤接受呢?甚至,如果所謂合法的「法」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有置喙的空間了呢?
        課綱爭議案暴露出的正是這個問題。馬政府教育部的「微調」內容中所更加強調的中國史觀,其實相當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中國思維以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如果你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其實這一切相當合理也合「法」,只是這個法是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也因此,在這個爭議中,所謂課綱「微調」的字數多寡與比例根本不是重點,畢竟就算只更動1%,如果置換的字詞反映的是執政者欲灌輸的意識形態,那麼去爭辯改多改少的意義根本不大。課綱爭議所反映出的問題重點是,身為一個台灣人,你想要給台灣的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自己的課綱自己寫!
        教育是建構共同體想像的一種方式,或許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課綱也是因為教育可以形塑政治共同體的記憶而在台灣被視為是較具爭議的議題。中華民國以往的教育,正是透過在「國文」科中獨尊中文,在社會科中則是以中國史地為主軸,以強化中華民國為中國法統與統治台灣的正當性,更藉此培養台灣人的「中國」認同。
        但身為台灣人,如果我們將中國當成外國,那麼為什麼中國史不是在世界史中呢?如果台灣人將台灣視為是我們的國家,那我們的史地課綱不是應該以台灣為主體出發嗎?
        南非前大法官奧比‧薩克思曾說過:「一群沒有共同記憶的人不可能組成國家,也不可能孕育出獨特的公民精神。」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有原住民以及不同時期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在歷史上分別受到西方、日本與中國的統治,那麼台灣的教育與課綱內容就應該忠實反映這段歷史,並且強化台灣人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包容,而不是如同過去國民黨時期獨尊大一統或中國史觀。

結論:對教育權的省思
        台灣既是移民社會,自然在族群與文化上就呈現出就相當多元且豐富的面貌,其教育內容就不可能是如民族主義理論中的「原生論」強調共同血緣或單一文化,而應該是讓台灣的教育政策,包括語言、文化等各種政策都應該要秉持多元、包容的精神,同時更應該要能反映並矯正、補償諸多歷史上諸多不正義,並且以自由、平等與民主等進步價值來培養台灣人的公民精神。
        換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像是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將教育和課綱視為是凝聚國族意識的手段,本來就是傳統民族國家的思考;甚至,把教育視為是政府所獨斷的教育統治權(power)也不符合進步人權的價值,因此,如何將教育權(right)還給公民,讓台灣公民去制定出符合台灣人的課綱才是我們應該去思考與努力的方向啊!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韓國工會幹部之死,你我想起了什麼?



        韓國金屬工會Hydis支會資深幹部、曾任支會會長的裴宰炯於5月11日被發現上吊身亡,這樁悲劇發生的遠因為永豐餘集團的元太科技公司無理由的解雇工人,近因是裴宰炯為了全體勞工的權益,不惜以死明志。身處於全球分工鏈上與韓國競爭的我們,對於這樣的事件應該漠不關心,還是讓我們重拾對勞工的普世關懷?
一位韓國工會幹部之死,是否讓我們想起了時至今日,企業仍不斷跨國界的、無差別的,剝奪任何身為勞工的基本權利。
        過去台灣快速的經濟成長,導致土地成本上升、環境汙染及環保意識抬頭、工資上漲等,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獎勵外資,使得勞力密集產業不得不遷往中國,尋求更高的獲利。然而,隨著中國經濟政策轉變,過去獨厚外資的租稅優惠不再,法規漸趨嚴格、人力成本提高,供台商獲利的天堂消失,長期沒有做「品牌」只做「代工」的台商也只能找尋下一個廉價勞力成本的地方,而韓國與日本卻搭著這一波擴大內需的順風車,深耕中國市場。
        獲利不斷降低的台商,政府有意鼓勵回流。在2012年的行政院經建會提出的《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內容中,除了一些便利設備回台及貸款的方案以外,仍是將提高外勞核配比率視為主要的投資誘因,卻未見任何協助轉型的舉措。政府腦袋仍在千里之外,以為只要協助降低勞動成本,就是解決一切的萬靈丹。
競爭力話術如威權般的遺緒殘存於社會角落
        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時期,實行國家統合主義(State Corporatism),以政府的力量主導市場,勞動政策只為配合經濟發展,長期犧牲勞工權益的結構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政黨輪替之後,勞工的權益仍未被適當的組織起來,工會成為兩黨的欲取得的禁臠。
         即便到現在,台灣社會一向將「刻苦耐勞」視為美德。然而事實上,政府與財團卻不斷分進合擊,一邊有眾多企業大老用這種道德式的疾呼,假裝對年輕一輩的未來擔心,一邊有政府持續創造對勞工不利的環境,提供廉價的投資條件讓企業回流,使得年輕人不但生活壓力逐年攀升,同時又要接受不能吃苦的罵名,然而吃苦並非代表人們就得承受無給薪的實習勞工、或是和工作內容毫不相稱的薪資。
         審視過去台灣勞工們受到種種待遇,對比於Hydis的勞工所受到的不公,難令人不感到憤慨,若我們今天選擇漠不關心,這樣的事情仍會在台灣各地上演,也成了政府的最好藉口。若我們欣然接受GDP不斷成長,勞工實際薪資水準卻逐年下降的另類「台灣奇蹟」,我們的付出通通都只會進到資方口袋。若我們持續相信著企業家在選前跳出來的美好宣言,那堵高牆就不會倒下,屬於勞工的美好未來就難以到來。
打破只為資方的利益服務的製造過程
        「人」才應該是我們的最終價值,當一個人的勞動只是拼了命為了最低限度的生存,而不是對他付出的勞動有著基本的尊重,使他能夠以作為一個人的尊嚴生活,這就代表「人」在這個社會已成了一種工具,一種和他產出所完全「疏離」的製造過程。這樣的製造過程在過去被經濟成長的外衣所蒙蔽,而現在則必須透過勞工的自主意識上升和政府的積極作為來打破。
        這樁悲劇將台韓兩國的勞工的處境串聯起來,讓我們更清楚明白的去檢視政府的角色以及自身的處境,也因此,我們大聲疾呼政府不該放任這種不公義的行為,必須更積極的落實《勞基法》的真正內涵,並且不該漠視跨國剝削的行為,努力改善產業鏈的勞動境遇。也期許即將上台的下一任政府,能有更清楚的勞工政策宣示!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issuecomment_hydis/

Text Widget

Copyright © 臺左維新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