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左維新是一個致力於推廣台獨理念的青年社團。我們相信追求獨立必定可以作為一種左翼價值來實現,亦即解決當前體制肇因於政權外來性與不合理性所帶來的種種分配不正義、文化壓迫與在地視野之極端匱乏。因此,我們透過年輕化的設計與行銷能力來宣揚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對台灣的重要性,並藉此加深台灣人對於台灣獨立建國理念的認同與支持。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臺左維新針對今周刊:「這群90後搞笑講古 五百萬人次按讚」報導之聲明


         日前(416)今周刊對於臺灣吧之報導:「這群90後搞笑講古 五百萬人次按讚」,在其內文中提及臺左維新因為臺灣吧之爭議所舉辦之「【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系列座談二】──從台灣吧爭議談轉型正義諸問題」講座,於報導文中提及之「臺灣吧所欲達成的目標,顯然已經達成。不但在網路上引起正反激辯,太陽花學運後成立的青年團體「臺左維新」,甚至舉辦了一場「從臺灣吧爭議談轉型正義諸問題」,讓爭議由網路虛擬空間化為實體座談,邀請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陳翠蓮來討論相關爭議。吳密察在會中分析,臺灣吧所引起的爭議,是源於它採取「全知觀點」來敘述歷史,引起不同意識形態的觀眾反對;但所有與會者仍肯定,影片確實讓更多人開始探求歷史真相。」此段文字對於臺灣吧的問題嚴重失焦,臺左維新(以下簡稱本社團)有必要在此提出聲明以正視聽。



轉型正義的重點之一是對於歷史責任之追究,本社團有鑒於臺灣吧對於228事件之描繪有視角不利於看清歷史、手法有粉飾太平之嫌,故於本社團舉辦之系列講座中將之納入討論。在此次講座中上半場階段臺灣吧228影片放映後主持人向與談來賓吳密察老師請教關於此影片的事角是否合以與如何改進,而吳老師的回答重點在於:一、本影片的一個問題在於層次不夠高,僅流於官方宣傳。應該要拉到國家暴力、特務治國甚至是遺族創傷而不只是省籍衝突。二、要討論228千萬要清自己是有立場的而不是說自己客觀中立,要站穩自己的立場拿出證據與別人討論爭辯,不然只會淪於偽善。而本影片引起極大反彈的原因是因為搞笑詼諧的地方剛好強調了官方「先暴後鎮」的說法。吳老師也說:「我認為這一集很大的失敗,就是回到行政院版的調查版本 因為行政院版的調查報告書就是這樣寫的。因為他要把他收回、撫平。你們知道傷口如果沒有把膿抽出來,只是把它擦了膏之後傷口會金包銀,就是外表看起來傷口癒合了,還會有膿。」(左圖:本次座談與談貴賓 吳密察老師) 




除此之外主持人也向當天講座的另一位與談貴賓陳翠蓮老師請教。陳老師也指出此影片以「小火車載走」來描寫在三月屠殺中失蹤與殞命的人會失去輕重,把國家暴力與民間衝突等量齊觀是大有問題的做法。另外省籍問題其實背後掩蓋的是當時的權力的分配不均。同時想要照顧各族群情感的敘事模式正好就是長期以來官方灌輸的和族群和諧觀念。這樣終就是太過表面,無法使核心的問題讓大家可以認識。(右圖:本次座談與談貴賓 陳翠蓮老師) 


         綜觀以上討論內容可知,臺灣吧之爭議不在於「採取「全知觀點」來敘述歷史,引起不同意識形態的觀眾反對。」而在於該影片敘事層次流於舊有的和諧意識形態無助於了解真相、高度停留在官方說法而非國家暴力以上之層次,以及刻意強調自己是中立的有偽善之嫌。而228的議題是因為臺灣吧遭受批評,所以才會獲得注意,絕非因為其行銷手法詼諧有趣造成正面效果。所以今週刊嚴重失焦的報導。臺左維新在此除了提供大眾該知道的事實之外,也嚴正抗議此篇報導。希望今周刊能夠正確能夠傳達出講座所批判的重點,並予以修正,而不是繼續誤導視聽!



相關文章:【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系列座談二】──從台灣吧爭議談轉型正義諸問題




永社監察院檢舉楊治宇 臺左維新聲明稿

   
        這次馬政府以及教育部的課綱微調,實際上隱含明確的「中國化」意圖。從教育部宣稱教科書內容應該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在教科書當中強調中華文化傳統;到前天鄭麗君委員公布的微調課綱檢核小組錄音檔中,以台灣史為主體的舊版課綱被痛罵。可以發現中國國民黨政府運用「一中框架」的中華民國憲法作為保護傘、透過貶抑台灣的主體性的課綱修訂,來達成將台灣「中國化」的目標,實際上這一年來包括課綱微調、服貿貨貿、亞投行、和平協議等事件,都是藉由對台灣內外的政策和協議,完成馬政府的「統一拼圖」。台灣人民必須認知到中國國民黨「最終統一」的目的,不斷質疑、監督、反對,其實水已經滾很久了,只是很多青蛙到現在才覺得燙。



        此外,這次的課綱微調不但缺乏共識、充滿爭議,而且還違法,教育部不僅踐踏正當法律程序,北檢更企圖包庇教育部。儘管如此,教育部仍不斷為自己辯護,不但告訴公民老師們即便新的公民課本沒有白色恐怖的部分,老師還可以補充教學,更十分好心地「提醒」各學校在選書的時候要考量學生的學習權益,因為升學考試會根據新課綱命題。我們嚴厲譴責教育部變向用「升學」逼迫學校、老師以及學生的作法。


         高中公民科希望培養學生多元的價值關懷和公民意識,並且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教育部這次的課綱微調可說是完全與這個理念背道而馳。民主社會強調行政程序的公共與公開,但教育部用微調課綱甩了許多人引以為傲的「民主社會」一個大耳光,不僅程序的正當性、合法性備受質疑,更以缺乏共識的課綱威脅學校、甚至在課程內容上回歸過去國民黨黨國統治之下的中華文化霸權心態。教科書談台灣是「多元社會」,然而實際上卻獨尊中華文化,使「多元」淪為廉價、樣板的教條式內容。我們呼籲更多的公民老師、更多的台灣人民一起站出來,共同實踐公民社會的參與,共同譴責中國國民黨逃避面對白色恐怖責任,譴責教育部反民主、假多元的課綱微調。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臺左維新抗議馬政府欲加「亞投行」之聲明


        臺左維新的組織目標,主要是致力於台獨理念的宣傳;透過推動台灣獨立運動,我們才能解決當前體制肇因於政權在外來性與不合理性下,所帶來的種種分配不正義、文化壓迫與在地視野極端匱乏之問題。
        因為中國國民黨的種種親中作為,加上跨海峽政商聯盟的擴張,導致現階段的台灣直接面臨了中國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而中國在國際崛起的過程,包括近期的「一帶一路」戰略中,對台灣都直接或間接形成了政經的進逼,這同時也是其併吞或「統一」台灣的具體展現。
        馬政府欲加入「亞投行」正恰好掉進了中國「統一拼圖」的戰略布局中。因此,基於上述反中國政經進逼與維持台灣主體性的立場,臺左維新堅決反對馬政府欲加入「亞投行」的政策作為。


關於「亞投行」所引發的諸多問題

        關於馬政府欲加入「亞投行」所引發出社會上的一連串質疑,有人會認為是程序黑箱、不夠透明,或是經濟效益可能不如預期,以及就算加入也不能保證台灣在國際社會不會被邊緣化。臺左維新從反中國併吞與反新自由主義的立場出發,認為反「亞投行」即是反對中國透過新自由主義對台灣的政商進逼與「統一」。
        「亞投行」為政府間性質的國際組織,既然是國際組織,就應該透過外交程序來進行。可是反觀馬政府,卻是由「一中憲法」架構下的陸委會提出,再透過中國國台辦轉交參與意向書;此舉無異是對國際社會間接宣示台灣是屬於中國的一部份,更幾乎可以說是與中國「法理統一」的實際作為。


「亞投行」不只是個案,重點在「統一拼圖」的布局

        中國從來就沒有放棄併吞或「統一」台灣,而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之憲法架構,正恰好為中國併吞台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拼圖底板。
        馬政府近幾年的對中政策與協議,不但加深台灣與中國的連繫、消解敵對關係,同時也加深台灣對中依存、以商逼政,最終達成侵蝕主權、確定一中框架與減少台灣國際談判籌碼的目的。這些促進「法理統一」與「實質統一」的交互展現,正是不斷將台灣推向「統一」的作為,每增加一項就如同在「統一拼圖」又多拼上一塊。
        馬政府在「亞投行」爭議中,透過完全不受約束的行政手段,透過中國國台辦來轉交參與意向書,不但是對國際宣示台灣是中國的附庸,更是間接幫助中國完成「統一拼圖」的推力。


臺左維新對馬政府參與「亞投行」的聲明

        基於以上的論述與理由,臺左維新提出以下三點聲明:
1. 馬政府如此以加入「亞投行」看似經濟的手段,來大動作宣告台灣為中國之附庸的政治意涵,是所有台灣人絕對不能容許的。
2. 台灣如欲參與國際組織,則應該以主權國家或獨立政治實體的身分與地位來申請加入,不得透過模糊的「中華台北」或其它經濟實體。
3. 中國「統一拼圖」的戰略布局已趨於完成,這是所有有心要避免台灣被併吞的政治人物所必須認清並積極去解決的問題。

【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系列座談二】──從台灣吧爭議談轉型正義諸問題

針對台灣吧二二八專輯所引發的轉型正義問題,其實攸關了未來台灣政治共同體形成所必須面對的:面對各社群不同歷史記憶、傷痛和經驗,我們如何一起面對、往前走?

針對轉型正義的實踐將牽涉到不易理解的歷史事件和複雜的倫裡問題,我們將邀請吳密察教授與陳翠蓮教授,針對這些具體問題與觀眾們進行討論。


主講:吳密察教授(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台大歷史系教授)
主辦單位:臺左維新
活動時間:4/11(六)18:30-21:30(18:00入場)
活動地點:水牛書店瑞安店
入場方式:自由入場

○●○●○●○●○●○●○●○●○●○●○●○●○●○●○●○●



【系列座談緣起】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公布民調顯示,「台灣人認同」穩定上升,「雙重認同」則逐漸下降。從此些民調觀之:「台灣民族主義」是否已逐漸擺脫過往被污名的標籤,成為一股強而有力民族主義運動的新興能量?伴隨此政治意識的成長,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分裂趨白熱化:「台灣獨立建國」與「中華民國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成為兩個不同的政治立場。催生新國體的實踐過程中,「台灣共同體」的內涵也出現質變與論辯過程。這些對共同體的想像分歧,反應的正是台灣各群族不同的歷史記憶和經驗。

正如同海報所顯示,台灣人前後被捲入了日本和國民黨政權統治,其政治認同也歷經了兩個近代國家意識的灌輸和型塑。因此只有回到到歷史來脈絡性理解:不同社群歷經了怎樣的經驗和掙扎,才能進一步理解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變遷,以展望未來。


【轉型正義與共同體】
「台灣吧」的「二二八」專題推出後引發各界廣泛討論,有批評者認為是ROC視角,忽視對國家暴力的批判,且不成比例地放大「外省人被毆打」的呈現,其敘事和ROC所言「族群、省籍衝突」之說相疊合。但也有論者認為「台灣吧」是一成功通俗歷史教材,打破台灣人歴史無感的契機,且對轉型正義的責任不該強求在一個媒體上。現實上,台灣社會確實對「二二八」、「轉型正義」等歷史反省之相當有限。

但「台灣吧二二八專輯」的熱議,其實是反應了黨國史觀的鬆動以及開啟台灣人的歷史批判之深化的契機,更是當代台灣社會整體推動「轉型正義」實踐工程時進一步凝聚共識的機會。臺左維新認為「台灣吧二二八」所引發的討論,牽涉到台灣社會對「國民黨統治」的整體性質疑,特別是,長年以來「族群/省籍因素」和「二二八事件」綁在一起討論,一來模糊化國家暴力的責任,二來也造成了當代政治共同體磨合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離心力。


【我們的探問】
針對台灣吧二二八專輯所引發的轉型正義問題,其實攸關了未來台灣政治共同體形成所必須面對的:面對各社群不同歷史記憶、傷痛和經驗,我們如何一起面對、往前走?針對轉型正義的實踐將牽涉到不易理解的歷史事件和複雜的倫裡問題,我們將邀請吳密察教授與陳翠蓮教授,針對這些具體問題與觀眾們進行討論:

1. 我們面對「轉型正義」的基本態度是什麼?和解共生的前提是什麼?回歸黨國殖民結構的認識?
2. 官方檔案是否足以重建「歷史真相」?若官方檔案只能呈現「片面真相」而未必能脈絡性還原歷史時, 我們對於行動者該如何適當評價?
3. 「究責」又會牽涉到怎樣的道德困境?如「外省人」後裔的不安?以及「協力者」後裔的不滿?


Text Widget

Copyright © 臺左維新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