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左維新是一個致力於推廣台獨理念的青年社團。我們相信追求獨立必定可以作為一種左翼價值來實現,亦即解決當前體制肇因於政權外來性與不合理性所帶來的種種分配不正義、文化壓迫與在地視野之極端匱乏。因此,我們透過年輕化的設計與行銷能力來宣揚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對台灣的重要性,並藉此加深台灣人對於台灣獨立建國理念的認同與支持。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雪崩式斷交、「台獨威脅和平論」與課綱爭議:三則新聞看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


前言


        根據政大選研中心最新的調查指出,台灣民眾的台灣人認同不斷逐年攀升並突破60%,同時擁有台灣人與中國人雙重認同的人數比例大幅下降,而中國人認同比例更只剩下3.5%。另外,去年「318運動」期間,由於台灣人對於服貿的中國因素之焦慮,進而引起的「反中」或「拒統」心態,甚至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敢大聲喊出「台灣獨立」的口號;「台獨」在台灣的年輕世代間,也逐漸擺脫以往被汙名化或妖魔化的標籤。

        「318運動」的尾聲,主張台獨的青年社運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而這些台獨團體同時也以左翼為其主張,「左獨」似乎成為當前在討論台獨運動時絕對不能忽視的派別,臺左維新也就是在這個大環境的背景下受到蔡丁貴教授與公投盟的精神感召而成立的青年左獨社團。作為第一篇在關鍵評論網與大家見面的文章,我們想透過對近期所發生的幾則新聞之分析,將臺左維新的立場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眾瞭解,並希望能藉此爭取更多台灣人的認同。

中華民國等於台灣?去殖民化/轉型正義之必要

        為了面對明年2016大選,台灣的政治人物早就開始為選戰做準備。近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訪美,在美國不但受到高規格的禮遇,在台灣的民意支持度也表現不俗。但此前,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副部長、陸委會副主委的林中斌卻斷言,假使民進黨於2016重新執政則中華民國有可能面臨「雪崩式斷交」,對台灣選民的警告意味強烈。此話一出,不但有網友批評說「當我被嚇大!」,甚至還熱心整理出中華民國「斷交史」,指國民黨才是雪崩式斷交的始祖。

         林中斌預言的前提,應該是基於民進黨政府可能在執政後做出較傾向獨立的舉動或政策,在與中國關係難以維持友好關係且面對中國的刻意打壓下,邦交國可能紛紛與中華民國斷交。先不論多數所謂獨派或台派人士皆認為民進黨早就不「獨」,或是不敢也無法宣布台獨,到底為何中華民國的「外交史」在1970年代之後幾乎成為「斷交史」了呢?

        中華民國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後,聯合國的中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但中華民國卻始終並未放棄代表「中國」。同時,根據國際上所普遍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世界各國在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中國」政府之間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建交,自然在國際社會上日益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成為了各國的首選,而中華民國就面臨到到只剩下22個邦交國窘境。

         中華民國的外交會落得這般田地不單純是因為中共的打壓,而是根本上這個政權仍想代表中國,不但不合時宜,更牽連了台灣的對外關係,導致國際上有兩個政權想代表中國,但沒有政權代表台灣的狀況。

        也許你會問,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不是告訴我們說:中華民國就是等於台灣嗎?從中華民國憲法來看,不但有「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的用詞,增修條文的前言更明言憲法的目的是為了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處理中國事務的單位也不是外交部,而是所謂的陸委會。

         如果我們真的把中華民國直接等於或代表台灣,同時視中國為外國,那麼為什麼要稱呼中國為「大陸」?又為何處理中國事務的不是外交部?甚至一個國家憲法的目的竟然是要與另外一個國家「統一」呢?這一切不但說明了中華民國不等於台灣,甚至它對於台灣更是一個相當荒謬的存在。

        即便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經過多次修憲,被迫逐漸展開「台灣化」的過程,但不論是從憲法本身或是與中國的關係,都顯示出直到今天它還是一個想代表中國的政權;不只是代表權,中華民國仍沿用這部憲法的大中國思維來統治台灣,所以才會有人認為中華民國對於台灣仍是屬於殖民的關係。

        而這種殖民關係又因為中國國民黨在台灣數十年的統治期間在制度上刻意排擠所謂非「外省」族群,不斷累積不義黨產,還犯下一連串包括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1980年代以來的政治與人權案件,使得台灣在進入民主化之後所面臨的轉型正義問題因為同時包括了制度與族群兩個層面而更加複雜;也使得當我們在台灣討論去殖民化/解殖與轉型正義時,兩者幾乎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正是因為這個被若林正丈稱為「国体」的「國民黨-中華民國」黨國體制及其遺緒未完全根除,也就是台灣並未去殖民化,導致吳乃德(中研院研究員)所謂轉型正義仍是台灣民主化未竟之業,此話至今仍然適用。所以,不管是對蔣介石銅像潑漆,或是紀念「二二八事件」,乃至於討黨產,都是我們對於這塊土地仍被殖民的控訴,也是希望能夠藉此喚醒台灣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重視,讓台灣可以展現其獨立自主與主體性,同時鞏固與深化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


Photo Credit:臺左維新


是誰在威脅和平?在台灣談所謂的「中國因素」

        中國於前不久發表其「軍事戰略白皮書」,直接挑明台獨勢力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某種程度也反映出中國對於318運動後台灣的台獨趨向之憂慮。但實際上,中國於近年來對國防與軍事預算的不斷增加,加上「遼寧號」航空母艦、「殲-20」隱形戰機與「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等武器陸續研發與服役,不但代表了解放軍實際上正朝外向型與攻擊型軍隊的方向發展,更證明了軍力快速成長的中國才是區域和平的最主要威脅。

        另一方面,中國會那麼害怕台獨勢力的出現,也是因為在大中國民族主義思維下的國內宣傳與中國憲法都將台灣視為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認為完成所謂的「兩岸」統一是復興祖國的大業。

        因此長期以來,中國不但積極「防獨」,更加強各種「促統」作為;而整個統戰策略就在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提下,企圖達到「以商逼政」與「以經促統」的目的,手段上有硬的一手,也有軟的一手。

        統戰宣傳甚至可以做到「入島、入戶、入心」。最可怕的是,中華民國的憲政架構下,正好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樣共同遵守著「一個中國」的原則,並在所謂兩岸的架構下展開一系列意在鞏固兩岸「內國化」的談判與協議,不但弱化台灣主體性,更為了日後讓台灣被中國「統一/併吞」鋪路。

         上述的分析,隨著2000年於台灣國內選舉失利後的中國國民黨開始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密集接觸而實現且日益明顯。2008年馬英九代表國民黨取得總統大位之後,國共兩黨在所謂「九二共識」的「一中」下開啟了一連串的親中、甚至是傾中的政策。

        同時,也由於中國崛起的經濟市場以及背後廣大的人力、資源與內需市場,在國共密切交流下產生了一批批遊走於中國與台灣的權貴資本家,這種受惠於國共兩黨恩庇的大型企業與大資本家與政客結合形成了跨海峽政商聯盟,不但可以利用資源影響台灣的政局,更在中國與台灣兩地直接與間接地剝削與壓榨兩地的勞工。


        當代的中國不但早就偏離了社會主義關心平等的思想初衷,更成為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並透過國民黨與權貴資本家對台灣在「民族」與「階級」兩層面形成類似帝國主義式的雙重壓迫。所以在2012年「反媒體壟斷(反旺中)」運動、以及去年的頂新集團所引發的食安風暴,這些財團背後都可以看到紅色中國的身影。

        甚至在因「反服貿」而出現的「318運動」的與今年3月的「反亞投行」,都是台灣公民運動直接對國民黨親中政策的反對與抗拒,或者看成是對中國侵略的抵抗。也因此,這種「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的政治結構加上跨海峽權貴資本家,使台灣的種種社會不正義、包括任何議題的抗爭,背後幾乎都是指向這個龐大的利益結構。

        所以,今天台灣的台獨運動與左翼運動無可避免地開始匯流,甚至近年成立的台獨團體也幾乎都站在「左獨」的意識型態上,正好反映了這個結構正壓迫台灣自主性的事實。

反亞投行抗議。Photo Credit:臺左維新


如何走向共同體的想像:從公民民族主義出發

         去(2014)年年初,馬政府教育部設立檢核小組,以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名義「微調」高中社會科課綱,此舉不但引發外界質疑黑箱作業、不符合程序正義,還被認為是再度強化舊有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

        雖然此次「微調」引起社會各界的輿論反彈,更被法院判決在程序上違法,但教育部吳思華表示仍會於今年8月開始使用,強行推動「微調」課綱的態度與作為不但遭到民間團體與學生的抗議,更有多達上百所高中職對此自主發起「反黑箱微調課綱」行動。

        馬政府做事情會出現黑箱好像也不是新鮮事,不管是服貿還是亞投行,都被爆料出有黑箱及程序問題,結果高中「課綱微調」似乎也是如此。當然,我們本來就應該要堅持程序正義,當如果程序一切都合法、公開,那是否政府的一切作為或命令我們就應該要全盤接受呢?甚至,如果所謂合法的「法」指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那我們是不是就沒有置喙的空間了呢?課綱爭議案暴露出的正是這個問題。

        馬政府教育部的「微調」內容中更強調了中國史觀,其實相當符合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中國思維以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如果你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其實這一切相當合理也合「法」。在這個爭議中,所謂課綱「微調」的字數多寡與比例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身為一個台灣人,你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內容?

        在分析課綱爭議問題前,可能要先討論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民族主義的推展最後常常無可避免就是國家的建立,在理論上又可以分為「原生論」與「建構論」兩個角度:前者強調民族在先天上所共享的本質,例如語言與文化;而後者認為民族與認同是透過建構的過程而在後天所形塑出來的,學者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便是持此觀點。

        教育正是建構共同體想像的一種方式,或許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課綱也是因為教育可以形塑政治共同體的記憶而被視為是較具爭議的議題。中華民國以往的教育,正是透過在「國文」科中獨尊中文,在社會科中則是以中國史地為主軸,以強化中華民國為中國法統與統治台灣的正當性,更藉此培養台灣人的「中國」認同。

Photo Credit:台灣人權促進會

        但身為台灣人,如果我們將中國當成外國,那麼為什麼中國史不是在世界史中呢?如果台灣人將台灣視為是我們的國家,那我們的史地課綱不是應該以台灣為主體出發嗎?南非前大法官奧比‧薩克思曾說過:「一群沒有共同記憶的人不可能組成國家,也不可能孕育出獨特的公民精神。」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我們有原住民以及不同時期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在歷史上分別受到西方、日本與中國的統治,那麼台灣的教育與課綱內容就應該忠實反映這段歷史,並且強化台灣人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包容,而不是如同過去國民黨時期獨尊大一統或中國史觀。

        台灣既是移民社會,自然族群與文化就相當多元,其民族主義的發展就不可能是如「原生論」中擁有共同血緣或單一文化,而應該要走向強調進步價值下包容不同族群的文化與過去的「公民民族主義」。

        如果台灣要形塑成一共同體,那不只是我們的教育政策,包括語言、文化等各種政策都應該要秉持多元、包容的精神,同時更應該要能反映並矯正、補償諸多歷史上諸多不正義,並且以自由、平等與民主等進步價值來培養台灣人的公民精神。

        我們主張台灣獨立,就是要反對單一霸權,反對「中華民國」在制度或文化上對台灣人持續宰制的霸權。這樣的出發點並不會導致或落入「大福佬沙文主義」的批評,因為我們的願景是從強調更符合台灣主體性與進步人權價值的「公民民族主義」出發,這也是當今台灣獨立建國的理論條件與實踐基礎。

結論

        當前在台灣討論獨立運動,不但要面對中國國民黨執政後的威權復辟,以及包括貧富差距、環境與人權等種種社會問題,還有中國與跨海峽政商資本聯盟的入侵。所以,我們不但要解決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的問題,還有經濟與階級問題要處理,同時更要堅持民主、自由與平等的價值,以走向凝聚政治共同體的建國道路。

         本系列文章的三則新聞,正好反映了台灣當前所面臨問題的根源,同時也是台獨建國的基礎,包括「解殖」、「抗侵」與「建國」。臺左維新認為,「解殖」是面對過去處理轉型正義問題以達成去殖民化的目的,「抗侵」是積極抵抗中國因素與中國的侵併意圖,而「建國」正是透過「公民民族主義」的發展凝聚建立國家的共同體基礎。之後臺左維新在關鍵評論網的文章也會從這樣的立場,來為各位分析當前台灣最新發生的各種新聞,讓大家在認識臺左維新堅持的價值時,一同討論台灣社會的問題與現狀。

本文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77126/

0 意見:

張貼留言

Text Widget

Copyright © 臺左維新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