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左維新是一個致力於推廣台獨理念的青年社團。我們相信追求獨立必定可以作為一種左翼價值來實現,亦即解決當前體制肇因於政權外來性與不合理性所帶來的種種分配不正義、文化壓迫與在地視野之極端匱乏。因此,我們透過年輕化的設計與行銷能力來宣揚轉型正義與去殖民化對台灣的重要性,並藉此加深台灣人對於台灣獨立建國理念的認同與支持。

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宇昌案判賠200萬,也換不回生技發展因惡鬥耽擱的那幾年

         2012總統大選期間,前經建會主委劉憶如透過中國國民黨的黨鞭林益世,公布宇昌案公文,其質疑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以家族資金投資宇昌生技,欲從中圖利。對此,蔡英文提出民事告訴,指控劉憶如涉嫌變造公文及違反行政中立。

         2012大選後的幾個月,宇昌案以「查無不法」簽結。2015年台北地院一審宣判劉憶如對蔡英文的名譽損害,應賠償200萬元。對此,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表示:「這跟國民黨沒有直接關係。

台灣生技醫藥產業除面臨淺碟型經濟困境,還有?

        一般而言,固定成本佔比高的產業都有較明顯的規模經濟效益,也就是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將下降,使得廠商得以獲得正常利潤甚或是超額利潤;生技產業,就是一個規模經濟效益極為明顯的典型!

        生技產業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人員、成本及設備,所以研發成果必須量產才能達到獲利的目的。然而規模狹小、縱深不足的淺碟型內需市場,使得台灣在發展生技產業上面臨先天不足,必須倚靠政府在資金與技術上的協助,以及積極地尋求國際合作與開發國際市場,才有可能為台灣的生技產業帶來新的契機。

        除此之外,投入生技產業之前,最好還要有一顆強心臟,足以忍受中國國民黨將把玩生技產業作為政治手段的強心臟。2012年總統大選期間,87位科學家聯署為宇昌生技背書,使蔡英文得以促成其成立,以協助生技產業的發展。

        然而,中國國民黨除了動用國家機器變造文書,污名化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愛滋病防禦權威何大一之外,其黨員邱毅更質疑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創設是為了圖利蔡英文。絲毫不提當初此生技條例是由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提案加上劉憶如的連署,才得以通過。

        不僅如此,前中國國民黨立委林益世甚至指控蔡英文違反政務官之旋轉門條款以獲取暴利,並刻意忽略前法規會主委陳美伶的澄清:「蔡英文並非直接主管機關,未違反旋轉門條款」。由此可知,中國國民黨為達勝選而在所不惜地摧毀生技產業。

無法信賴的台灣生技發展環境

台灣生技公司大多為中小企業,缺乏藥物完整開發所需的龐大資金。平均一個新藥研發經費超過10億美元且耗時超過7年,成本收入比高昂,不管是學術研究機構或是科技研發公司皆無法獨立負擔。台灣生技直接面臨製造端與研發端的接軌難題,以及如何與國際大廠合作以解決內需市場狹小等種種困境,這再再地凸顯出政府扶植生技產業的重要性。

台灣目前約有1600多家生技公司與7萬名從業人員,但每年的人才需求增長僅約7000多人,相較於每年相關科系一至兩萬的畢業生,台灣生技產業明顯面臨到人才供過於求的窘境。原本預計成為兩兆雙星中亮眼的新興產業,培育人才看似再合理不過,但卻因中國國民黨的惡意政治操弄,導致生技產業發展不如預期。工作機會的供需失衡,成為各大專院校生技科系畢業生最大的夢魘。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陳建仁出線=宇昌案2.0?

        陳建仁,一位優秀的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者,一個轉身,成為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在2016年總統大選的副總統候選人。不具有傳統政客的江湖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摻有一絲怯生的溫暖笑容,與具有紳士風範的處事應對。對於許多人而言,他是一個陌生的臉孔,陌生但卻令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在專業領域表現突出,在生技產業的成長與發展上,更是貢獻良多,不僅曾擔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修定行政院國科會組織法、推升台灣生醫產業及拓展國際技術合作,也曾促成國發基金投資生技新藥產業,加速相關的產業的升級。

然而,在蔡英文宣布副手人選為陳建仁的隔天,中國國民黨立即以一貫的手法扭曲事實、造謠抹黑。前中國國民黨立委邱毅、立委蔡正元召開記者會,指控陳建仁在2007年任國科會主委期間涉嫌抄襲。

        事實上,陳建仁僅為10位共同作者之一,而針對爭議點陳建仁澄清:論文中的「前言」和「方法」有部分引用未刊示清楚,改正後便刊登至國際期刊上,是抄錄不當而非抄襲。但邱毅不僅充耳不聞更直批陳建仁和蔡英文蛇鼠一窩。中國國民黨的格調在此表露無遺。

受重傷的民主價值

         政黨政治的民主價值在於:人民可以藉由選舉決定國家未來政策的走向,在理性的選擇下,人們會設法選出對國家發展最為有利的領導者及執政黨。可想而知,產業政策當然是人們決策時的重要依據,也是各政黨開拓票源時的爭點,好的產業政策,可能成為致勝的關鍵!

        讓人民能夠擇優汰劣,是民主選舉的真諦,但卻有政黨不僅無法提出好的產業政策,更以抹黑的手法,摧毀其他產業政策的生成。宇昌案即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不但嚴重地傷害生技產業,更讓人憂心這類的手法將成為負面選舉的常態。

       「如果宇昌案是一個最壞的示範,請在野黨的人士想一想,他們對我們丟了多少超越宇昌案的抹黑。」這是2014競選新北市市長連任的朱立倫,提出所謂對宇昌案的反擊。此舉不僅直接承認中國國民黨以宇昌案抹黑蔡英文,更間接顯露出經建會公文的公正性和特偵組的偵查中立是有疑慮的。

        一旦政府機關遭特定政黨把持,政黨的黑手為達政治目的而操弄國家機器,終將使政府失去信譽。在惡意的政治鬥爭下,受害的永遠是台灣的產業和民主價值。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1900/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面對中國日益增強的統戰力道,未來每次選舉都是決定我們生活型態的重大抉擇


        11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新加坡進行「兩岸隔海分治66年來雙方領導人第一次見面」,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和報導。

        然而,在馬英九當著習近平與國際媒體的面,承認九二共識是一中原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為世界上唯一中國代表的現實情況下,馬英九的公然表態,會使得2016年的總統與立委大選從原來的「藍綠對決」轉變為「統獨對決」。

        換句話說,2016甚至是以後的選舉,不再是「兩個爛蘋果裡面挑一個比較不爛的」,而是直接要面對我們以及後代子孫要過什麼樣生活型態的重大抉擇關頭了。確實台灣人民可以用2016年的選舉結果來向世界甚至向中國表達,我們所選擇的政治制度以及生活型態,畢竟選票是台灣人的集體意志與訴求轉化成代表的最快方式。

        然而,從馬政府執政這7年多來,人民直接感受到的是,台灣在主權、經濟上的倒退,甚至連食衣住行等基本人權都無法安心與滿足。但是現有的民主機制卻無法做出有效的監督與反制,在在反映出代議民主制度本質上的不足。面對中國在2016年之後可預期的更直接的統戰力道,如果我們還想維持現有的生活水準與型態,那就不能只有投票而已了。


        政治的其中一種定義即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是分配眾人利益之事,理應由眾人參與。柏拉圖說過:「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古典民主理論中,則將民主視為只是產生統治者的過程。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更悲觀的認為:「(英國)人只有在投票那一天才是自己的主人」,也就是說在投票那一天以外的其他時候都是處於被統治的狀態。以這些政治哲學家所提出的觀點,來對照台灣這7年多來的景況,不幸的可說是一語中的。換句話說,坊間流行的:「政治歸政治,OO歸OO」,就是妨礙你做自己的主人最好的政治說詞。

        去年九合一選舉後,許多民眾就將之視為318之後階段性任務的達成,期待新上任的政治人物們能夠有一番新的氣象。國民黨卻是從那時候開始最後的抵抗,加速與中國政治整合的腳步。若我們單純把自由投票當作民主的全部,那這樣只是將我們自己應有的權力平白交給他人掌控而已。

       政治就跟馬拉松、騎腳踏車、做有氧運動一樣,在親身參與的過程當中,不可能乾淨、也談不上舒服,而且還要持之以恒。現在的台灣,就像被多種慢性病纏身的病人一樣,需要多管齊下才有改善甚至痊癒的機會。而治病無法靠嘴巴、集氣,更不能誤信偏方,關鍵是在於全民願意為這塊土地投入多少關心!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49114/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現狀永遠不可能維持,馬習會打開了「統一」的最後關卡


        2015年11月7日,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新加坡會談。這樣的會談註定在歷史上被記下一筆,同時也對於台灣未來的命運有重大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自從國民黨政權復辟以來,中國併吞台灣的進程,已經開啟了灘頭堡的最後一戰。

        中國從未放棄將台灣納入其版圖之念頭,數十年來其已就過去之「武嚇」走向「文攻」,再進化為過去7年內「以商逼政」的政策,中國國民黨政府執政以來所為的一連串協議與開放政策,皆刻意營造「和平繁榮」 之景,同時也逐步將台灣困於中國遍撒之大網內,使台灣對中國之依賴至今已達「不得不」之勢。

        於甫落幕之「馬習會」上,中國與國民黨的舉措一再顯示兩岸即將以更熱絡且快速的政治談判、協商等手段,展開迅速收網之勢。於此同時,國際間亦因中國國民黨惡意賠上台灣命運之舉,產生了諸如「台灣與中國友好」、「台灣樂意與中國親近」,以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問題,是中國人的問題」等說法。

和平統一的條件漸趨完備,只差政治協商

         事實上,當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已和過去的「和平統一」政策文書「葉九條」所列內容相去無幾,「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達成協議」幾乎完全達成了。

        許多台灣工商業前往中國投資,更早已有著「各界人士」提供統一的建議、共商國是,除了部分的經濟議題﹝例如服貿、貨貿與自經區外,所謂觸及的少數且即為重要部分,就是涉及「交割」、「控制」,以及剩下政治與軍事等高層結構的問題。


         馬習會帶來的,顯然是政治交流與協商檯面化的第一步,其本身也包含了過去中國併台的策略核心—「化解敵對」,並明白向國際展示將台灣鎖入一中架構。當潘朵拉的盒子一被打開,也會驅使後續的台灣政治人物不斷走上這條道路。

         所以說未來有更多的政治協商已可預見,因此台灣與中國之間永遠不可能存在「維持現狀」這樣的選項,台灣在過去七年來不正常依賴與交流下,除受制於中國的可能性日漸上升,面臨政治協商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毫無疑問的,天秤早已明確的往「統一」一方傾斜。

捫心自問「既然現狀無法維持,我們該守住什麼?」

       首先,台灣現在實質上與中國非同屬一個國家。不論我們欲稱該種實質上現狀為「政治實體─國家關係」或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我們皆應要求足夠代表台灣發聲之政治人物對國際表態此類議題看法,因為「台灣不屬於中國」才是確保台灣人能夠決定台灣前途的關鍵!而2016的大選,也將是台灣人選擇是否被鎖入「台灣中國同屬一中」的危急存亡最終時刻。

        其次,針對此次馬習會所宣稱之主軸「兩岸和平」,我們一定要認清海峽兩岸緊張的根源本就來自中國的併吞意圖,而非台灣的消極抵抗,同時亦應嚴正拒絕中國以和平之名對台灣進行政治與軍事的索求。

        國防力量,是維繫「政治實體」的重要手段,台灣絕不可以此為籌碼,交換一紙薄如蟬翼的「紙上和平」。台灣人理應積極要求未來的執政黨著手改革並強化國防力量,突破一中框架以尋求更多與他國合作機會,以之作為抗衡區域關係失衡之手段,如此始能達到大家心中所想的目標,也就是真正的「和平」。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44936/

馬習會後,台灣難道還要繼續穿著「中華民國」這套不合身的衣服嗎?



        引起國際各界與台外媒體關注的馬習會在新加坡落幕了,馬習兩人的見面不但在會前引發了台灣各公民與社運團體的抗議,在會後更招致台灣很多人對馬英九「賣國」或「矮化國格」的批評。

馬英九並未「賣國」

        馬英九的作為不但不是「賣國」,甚至可以說是中華民國憲法最佳的捍衛者。畢竟,這部憲法所預設的,就是所謂「大陸地區」與「自由地區」的台灣兩者終極統一,馬英九只是照著憲法所寫的去做罷了。

        所以,無論馬英九對中華民國憲法的表態是不允許「一中一台」,或是「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只剩下「一中」(One China Principle)而獨漏「各表」的實際內涵;就算有「各表」,也只敢在台灣對內說。

        不過這些都不再是重點了,因為「各表」的中華民國也不過是一個舊中國政權。然而,這個舊中國政權現在卻是實際上統治著台灣,而在國際上仍欲代表著「中國」,隨時可以跟「大陸地區」接軌的ROC,Republic of China。

        所以,很多台灣人直到這一刻才覺得感嘆或被欺騙,但無論是所謂的「九二共識」也好,或是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五共識」也罷,當中國國民黨於70年前帶著中華民國來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時候開始,即便台灣人有程度不一的反抗,最終仍接受了這個政黨與政權直到今天,就注定了台灣現在的政治局面與未來的發展。

台灣人應該要感到悲傷嗎?

        對於當年跟著中國國民黨來到台灣的所謂「外省」族群,還有過去受到黨國教育與懷抱大中華思想的國民黨支持者都應該感到相當欣慰,畢竟他們「國家」的元首終於做出了一個讓「中華民國」更發展與繁榮的決定,或一直以來這個政黨與總統都是如此:帶著台灣重新投入「中國」的懷抱。至於,這個中國到底是PRC還是ROC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所以,那些難過與悲傷的朋友與台灣人們,你們無須悲傷,因為當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熱愛台灣且支持台灣,卻又同時支持與自認為自己的國家叫中華民國的時候,就是會有這種結果。很諷刺嗎?

但是要知道,「兩岸」關係本來就是PRC與ROC的關係,兩岸或是這兩個政權本來就屬於一個中國。當你支持或認為自己屬於ROC的時候,我只能說抱歉了,「There is no room for Taiwan, ONLY CHINA」,也一直都是如此。

        所以,那些支持著台灣但又同時支持中華民國的朋友們,你還是覺得台灣應該要繼續穿著「中華民國」這套不合身的衣服嗎?


台灣始終就不等於中華民國

        也正是因為中華民國的架構對台灣而言始終是格格不入,所以台灣人嘗試「馴化」中華民國的結果,或是讓「中華民國台灣化」的策略目前看起來是徒勞無功的,或至少,在中國國民黨勢力還存在時一定是如此。甚至,即便在這個政權開始「民主化」,或在開放1992年立委選舉與1996年總統直選之後,反而更是鞏固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統治的正當性。

        如果要拒絕台灣被迫鎖進「一中」架構,看來方向應該相當明確了。各位,無須悲傷,也別再焦慮,還是有可以去努力的目標。

還是可以做點什麼,在你以為來不及之前。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44040/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馬習會背後的真正主角:大國政治的角力



        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後,在國際事務上積極參與,尤其習近平上台後更遂行個人意志,逐漸讓中國成為東亞區域的重要角色。然而中國對其國家利益的強調,不管是與俄羅斯的聯合軍演,或其軍隊在東南亞區域的實際作為,皆使得中國不斷與週邊國家發生摩擦,迫使週邊國家對這個巨大的鄰居保持既合作又對抗的關係。

南海問題與區域平衡才是馬習會承襲的遠因


        中國宣稱其南海主權基本上延續於中華民國內政部在1947年當時所主張的十一段線內的海域,而隨著越南脫離法國獨立後,十一段線縮減為九段線。換句話說,中國現在對南海所宣稱的主權,即是其依照國共內戰後,繼承中華民國所擁有的權利。

         時間拉回最近,美國將其海軍開進中國人造島礁十二海里內「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自由航行其實就是代表他們對中國宣稱在南海擁有主權並建造人工島礁的挑戰 。而中國過去與其他國家不快也隨著美國戰略佈局更加清晰而顯得急迫,最近習近平頻頻出訪,近日又與在南海上有許多嫌隙的越南總理阮富仲會面,為的就是去對抗美國在這個區域採取的圍堵政策。

為什麼美國要對中國的人造礁做出這麼大的宣示?


        原因有二:一是主權問題,第二則是美國在東亞的再平衡。在主權的認定上,除了依據國際法以外,也會按照事實上(de facto)對該地的佔領。南海自古以來主權問題爭議不斷,其蘊藏的石油更也是週邊諸國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在創造這種事實上的佔領以外,更重要的是建造軍事基地於這些人造島礁之上,中國此舉不啻將南海九段線內範圍視為其主權水域,這更會威脅到美國在東亞的軍事部署和勢力的再平衡,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管。

東亞的美中均衡再造,台灣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於,民主國家在新領導人產生的時候是氣勢最盛之時,而獨裁國家則是最脆弱的時候,也因此在美國接近選舉期間中理想主義高漲的態勢,包含接下來新政府的戰略佈局,自然不會讓中國在東亞為所欲為,這也表現在美國重回東亞的行動之中。

        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部署當然也包含台灣,這在先前AIT透露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嚴德發參與太平洋司令交接可見一斑,而習近平又想透過馬習會的談判將中華民國拉回中國這一方,破壞現有的平衡。

         台灣民眾在去年三一八後明白拒絕對中國不管是經濟或政治的過度傾斜,然而馬英九卻在任內清楚表示不排除和平協議的簽署可能,現在卻又為其個人歷史定位去和習近平見面。不管馬英九和習近平簽署任何形式的政治協商,這不僅將台灣可以扮演美中之間折衝角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更使得兩岸問題成為內政問題,讓美國無從置喙,限縮了即將繼任的蔡英文的政治框架,足以讓台灣被鎖在一中架構的泥淖當中。

結論


        馬習會背後的大國政治角力才是馬英九這麼多年的殷殷期盼得以成行的真正原因,馬英九若在以建立兩岸和平的角色自居時,落入了和中國共同主張南海主權陷阱,不僅是台灣,連國民黨人最愛的中華民國也要跟著陪葬。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goo.gl/kL2SDO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台灣的國定假日獨厚漢人,從沒想過「放假」會關係到其它族群的文化傳承


       准許台灣廣大勞工階級週休二日放假的法律,終於在2015年通過了,足足晚了公務員14年。在台灣談到「勞動權益」,都會談到薪水、工時、保險福利,還有「放假」。8月底,勞動部推動從明年1月1日開始,統一全國休假制度,全面推動周休二日,勞工比照公務員,一年約可休116天。

        2001年中華民國政府立法實施公務員週休二日,14年後,政府終於願意部分緩解公務員與勞動階層間階級不平等的狀況,修法使佔台灣多數的勞工階級,獲得與公務員相同休假制度的法源依據。

        當放幾天假不再是一國兩制,或許更該思考「該怎麼放假」。精確點說:「放什麼假?由誰決定?」8月26日,無黨籍原住民立委參選人馬耀‧比吼在內政部召開記者會,提出原住民祭典應比照春節擁有法定3天假期的要求。

        《四方報》前任總編輯張正則在「獨立評論」提出「文化假」的想法,也就是政府將漢人的傳統節日、原住民的祭典、不同宗教的假期通通納入,然後公告周知,列為文化假,訂出放假天數,人民可以自由選擇哪一天放。除了使台灣各族群有時間、有人力可以發揚、紮根自己的文化外,企業主也不必擔心員工集體放假而打斷生產節奏,也能抒解一到連假就發生交通運輸大打結的窘境。

統治者以特定文化進行的霸權宰制

        台灣島上多元的族群展現其各自獨一無二的樣貌,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與歲時祭儀。然而實質統治台灣島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定假日規定上,特別是「民俗節日」的安排,獨厚漢人,忽略、排除其他族群的歲時祭儀。


        甚至可以說,統治者如此安排,是有意打壓台灣漢人以外的族群,藉以獲得統治的地位、經濟的優位,試圖清洗他族文化。臺左維新認為,任何族群的地位與文化都應尊重並使其有機會傳承、保存,我們支持馬耀與張正兩位先生所提出的訴求,要求中華民國政府應儘速研擬相關規定。

文化傳承與現行教育體制的衝突
張正先生的訴求,或許某些程度的滿足了勞工的需求,卻面臨學生的教育問題。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未成年人的參與絕對是必要的,從小耳濡目染接受該族群的文化洗禮,在成年之後,才有可能承接這樣的責任。

        未成年人大多還是學生,以張正先生所提的文化假概念安排休假,參與族群文化活動,勢必對現有的教育體制產生衝擊,也可能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因此,如何在族群文化傳承以及現有教育體制之間取得平衡,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

        本文在此提出一個概念與大家討論:將國定假日中屬於民俗節日的部分,含括台灣各個族群的傳統節日、歲時祭儀,並將哪些節日可以放假的制定權,下放至地方自治層級。地方政府可以就當地族群所需,制定符合其需求的假日與天數,學校亦可安排相關的文化教育;除了使學生更瞭解自己與其他族群的文化內涵外,更可以加強學校與地方的連結。

        誠然,我們所提出的概念非常粗淺,其目的是在於引起大家思考:「放假」除了拿來睡大頭覺、約會逛街看電影、觀光旅遊之外,也可能關係到一個族群的文化傳承,甚至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文化樣貌。想想看,當你向別人提到台灣的時候,除了夜市小吃、「最美麗的風景」以外,還能聊些什麼?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33665/

宋楚瑜要推動台灣轉型正義......是不是有那個地方怪怪的?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0週年,但德國對於二戰時納粹戰犯的追訴與審判並未隨著戰爭結束而終止。前不久,一位曾在納粹集中營擔任記帳員、高齡94歲的葛洛寧老先生,被德國地方法院因曾在奧許維茨集中營從旁協助納粹執行任務而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 

        在台灣,曾於中國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擔任過新聞局局長與國民黨文工會主任的宋楚瑜,隔了16年又宣布即將參加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宋楚瑜的政治生涯撇除後期的省長與親民黨主席,前半期的仕途可以說是見證了國民黨的威權統治;然而,今天宋楚瑜參選總統對比德國對轉型正義的處理,能夠給予台灣什麼樣的啟示與意義呢?

 從局長到省長:

         威權打手與憂國憂民的強烈對比 最近網路上流傳著一句話:「親民黨就是沒有黨產的國民黨,宋楚瑜就是不得志的馬英九。」宋與馬兩人在剛登上政治舞台時都被視為是國民黨的政治新星,頂著留美博士的學歷回台灣,都擔任過蔣經國的英文翻譯與秘書。諷刺的是,當年馬英九反對總統直選,卻在2008年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那麼,早年的宋楚瑜又做了哪些事呢?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台灣的年代,長期透過戒嚴法及其相關法令來限制人民的言論、新聞等各種自由權利;同時,又配合著國民黨在台灣施行的「中國化」政策來控制人民。如前所述,宋楚瑜在還沒當省長之前任職於新聞局與國民黨文工會,這兩個機構皆是主掌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控制與箝制台灣人民言論、思想與文化發展的國家機器。 
        因此,宋楚瑜在新聞局局長任內當然是延續了國民黨戒嚴時期對於出版與新聞自由的管制政策,不但配合警總等單位查禁與停刊多種黨外雜誌、刊物,更凍結新報紙的申請,悍然拒絕解除「報禁」。

        為了在「美麗島事件」、「陳文成命案」等事件上替兩蔣與國民黨政府「漂白」還槓上美國媒體,批評Newsweek(時代週刊)與AP(美聯社)。此外,宋楚瑜亦是延續國民黨對本土語言及文化發展的壓制,刪減廣播電視播放本土語言節目的時數,並在國民黨政府「以黨領政」下接掌文工會主任後全力配合推行廣播電視「國語化」政策,打壓台灣本土文化的發展。 

        這位在國民黨戒嚴時期的威權打手,屢屢阻礙台灣的民主化進程,戕害台灣人民的自由與人權,不但早期仕途任內的作為未受到檢討,還在台灣民主轉型起跑之後,為了台灣人民的選票而在第一屆省長選舉時用剛學來的台語說:「我也是台灣人」。是什麼樣的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矯情的政治人物呢?又是什麼樣的民主化與轉型正義經驗,可以讓前威權打手成為民主選舉中的參與者呢?

德國的轉型正義經驗

        德國在面對納粹的歷史過去以及東西德合併後的前東德遺緒,都陸續推展了與轉型正義相關的各種政策,包括了司法審判、檔案解密與人事清查。例如對東德共黨總書記何內克(Erich Honecker)的審判案,就是德國透過對威權政府手下工作的高階執行者與人權侵害案件進行審判追訴的實例。

        然而,德國當局為了避免引起政治爭議,往往在審判與定罪上都有相當嚴格的標準,雖然符合法治原則,但在追求正義上的結果卻未能竟如人意。在少數被送往法庭接受審判的前共黨高層中,前述的共黨前總書記何內克的追訴就是因為其病況而中止,使外界頗為失望。但無論如何,德國在推動轉型正義工程時,仍是勇於對過去進行審判,試圖恢復歷史正義。

        當然,除了司法審判外,德國也同時推動前東德「史塔西」(Stasi)的檔案開放,以及所謂除垢(lustration)的人事清查工作。德國政府嘗試透過還原歷史的真相來勾勒出威權國家機器深入社會的全貌,並對於前威權政府擔任特定職務者恐難以適任民主政府公職而進行清查;除了懲罰威權時期的加害者,避免其拖緩民主秩序的重建,更是為了建立人民對於新興民主政府的信任。


        所以,經歷人事清查之後的新德國政府,有大量在前威權政權手下執行或參與侵害人權案件的公務員,都逐一喪失了公職資格。雖然這樣子的資料公開與看似「清算」的手段很難不受批評,但德國如此再次掀開歷史傷口的作法,目的就是為了讓民主社會的和解與重生之路更為順利。

        相較於台灣在推動轉型正義時因畏懼舊威權勢力的反撲而不敢大刀闊斧,德國民主政府在面對東德共黨時幾乎可以說是具有高度正當性與政治籌碼來進行處理。當然,這也是因為東德共黨在兩德還未統一前就開始逐步進行自我清理,並把過錯都推給個人與個案,而並非是結構或整個黨國機器。

        東德共黨的目的就是為了跟過去切割,方便在進入民主國家的選舉遊戲中能夠存活,而這點是不是跟國民黨在當前台灣政局中的所作所為相似呢?

結論

        宋楚瑜在前幾天參加「正晶限時批」的節目專訪時表示:如果當選總統後將會努力推動轉型正義。但令人好奇的是,宋楚瑜當年在主掌新聞局與國民黨文工會時,不正是扮演著代表國民黨威權政府來箝制與打壓人民自由、侵犯人權的加害者嗎?

        德國不僅僅只是將共黨高層送上法庭,還將在前威權政府底下工作的部分公務員解職,甚至是連國家機器最外圍那些與東德秘密警察合作的協力者都進行處理;但我們卻對國民黨的黨產問題,以及其在威權時期犯下的侵犯人權案件與其加害者、執行者束手無策。

        不僅如此,在中華民國統治下的台灣,還可以讓宋楚瑜這樣的威權打手能夠參與民主選舉,這不正好就是對於台灣轉型正義最諷刺的一件事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7056/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路名怎麼取,真的沒關係嗎?台灣青年世代的路名轉型正義運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到,走在台北街頭,到處充滿了以中國地名為名的路,被認為最有「台灣味」的萬華與大同兩區,更是多見,例如大家習稱的大稻埕,叫做「迪化街」,艋舺龍山寺旁有「桂林路」等等。再往東邊的商業區走,則可以發現充斥著以「三民主義」、「四維八德」、「三達德」等等為名的路。

        回顧歷史,1946年,台北市政府以「剷除日本色彩、便利記憶、紀念民族英雄、宣示三民主義與顯示政府首長」為原則擬定改正街路名稱。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台北街道名稱全部改為以中國地名為主的街名。

        命名的方式,是將台北分為四大區,放大投射為整個中國,依其原有中國地名位置用於相同區位的台北街道名。這些地名包含中國省份、大都市、名山大川(以路名為主)、城市史蹟(以街名為主)。因此,在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之前,台北的路名便以中國地名、黨國歷史人物以及黨國教育口號為命名原則。

        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改路名,把前一個殖民政權的政治符碼清除,再橫向移植自己的政治符碼,更進一步的將台北改造為國民黨式的「小中國」!更不用說,現在全台鄉鎮市的主要道路多以俗稱「三中」的中正、中山與中華為名。據統計,全台灣共有181條中正路,排名第二則為中山路,這還不包括以中正或中山為名的行政區、各級學校。

        我們要問,當地原有的地名去哪裡了?在地人為什麼不能「路名自決」,而非得要用一些跟當地甚至與臺灣毫無歷史關連的街路名呢?再從解殖與轉型正義的立場,我們更要問,蔣介石所帶來的白色恐怖,剝奪了所有台灣人的尊嚴與自由,更使得許多台灣人命喪其手。在他死後,卻要以大量的路名、行政區、甚至學校來紀念,這是何等的荒謬?

        有鑑於解嚴的28年後,仍有許多黨國幽靈與威權遺緒盤據在台灣的各個角落,不但繼續掌握話語權,甚至開始與對岸的中國共產黨唱和,合謀剝奪台灣人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民主自由。我們這一群生長在解嚴世代的年輕人,為了捍衛台灣的民主自由價值並持續推動轉型正義,決心準備發起新一波的「改路名運動」。

        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有二:1.藉由更改路名,除去與台灣歷史毫無相關以及紀念黨國相關人物等名稱,以民間力量推動「由下而上」的空間轉型正義。2.藉由更改路名,更進一步閱讀相關歷史文獻,辦理讀書會,進行文史踏查,除了學習並充實台灣文史相關知識以外,也藉由與在地結合,持續推動並實行草根民主。

        面對已在台灣生根將近70年的黨國教育,要將之完全清洗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只透過選舉就想「畢其功於一役」。我們相信,唯有靠長期的耕耘以及蹲點,才有可能掃除這已經滲入台灣人民一般生活當中的威權遺緒。

        同時也要在此呼籲民進黨籍的縣市首長們,路名更改屬於縣市政府之權責(例如陳水扁市長任內將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因此請以用心且細膩的態度加入此一轉型正義的工程,而不要以「大家已經習慣」、「要多花多少公帑」等理由,推卸你們掌握權力之後所應該負起的歷史責任。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27610/#comment-48037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好國好民 - 台灣 · 人 2016 桌曆



談到台灣,你會想到什麼? 



好國好民 - 台灣 · 人 2016 桌曆(內頁)

除了面對廣闊的太平洋,多元與豐富的物種外,還有什麼呢?


有人說:「台灣要是個有著多元文化的國家。」那麼這個多元真的就只限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嗎?


身處於今天這樣的「國家」內,我們似乎對於過去的人與文化有一種疏離的感覺。


當越來越多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同時,卻又對於台灣所乘載的歷史如此陌生。


為什麼?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身處的「國家」是什麼。

其實,我們習以為常的「這個國家」就像是一副濾鏡,讓我們在望向這塊所生活的土地時,總是覺得殘缺。


也正是因為台灣給人的印象不該只是一座島嶼,除了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之外,更因為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歷史與故事而顯得多采多姿。要瞭解歷史與故事,就不得不去認識那些曾經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人。因為他們跟你我有著共同點,那就是都努力地生活在這塊叫做台灣的土地上。

臺左維新精選的當代文化人物在不同領域上各有出色的成就,透過對這些人物的認識,才能真正瞭解到我們擁有的是什麼,而失去的又是什麼。我們希望可以從這個桌曆為開端,讓更多人一窺因為中華民國來台灣所建構出的國族想像而被埋沒的台灣人物與歷史故事,並開始思索一個屬於台灣自己的多元未來。





好國好民 - 台灣 · 人 2016 桌曆(封面)
好國好民 - 台灣 · 人 2016 桌曆(內頁)







【 購買資訊 】

預計發行日期:2015 .11. 中旬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臺左維新協會會員招收公告【已截止】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洪秀柱的「空頭支票」-一篇對國民黨執政的打臉文


前言

        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洪秀柱近日舉辦「秀柱挺三柱記者會」,保證其若當選將改善警消過勞、血汗護理師與流浪教師的問題。提出的相應政策關於福利保障、希望人力專業化、以及工作機會的保障。這些政策表面是改善警消、醫護、教師勞動環境的方法,姑且不論這些政策支票能否達成效果,以國民黨過往記錄,實現與否更要打個問號。 警消、醫護、教師這三大職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係著我們的安全、健康、教育,是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正因如此,我們往往將這些需求視為當然,而忽略這些職業的勞動環境多麼惡劣。
警消勞動環境關鍵非表層福利
        如警消必須面對人力不足、職務過於龐雜的問題之外,更有來自內部潛規則的壓迫以及上層施壓造成內部意見遭到消音等等。荒謬的是,洪秀柱在勞動問題的舉例中提供了一張2014年4月11日包圍中正一分局的照片,明示暗示社運場合中的衝突也是警察勞動力的負擔之一,卻未曾反省若不是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情將人民壓迫至此,人民又何須站到街頭為自己發聲、爭取權益。

籌組工會解決之道

        勞動環境並不是福利政策或是表面更改制度可以根本解決的。多數面臨勞動問題時,我們會希望能以工會作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工會代表著勞工的心聲,需要由下而上的力量主導,同時透過法規的保障。但洪秀柱在面對「是否支持警察組工會」時,卻持保留態度,並表示:「如果全台都認為警察組工會這個做法好,發現要用修法才能保障自身權益,中央與地方政府才真要檢討。」這意味其對勞工環境的真正改善沒有概念,若要真正改善勞工環境,是必得將籌組工會改善勞動環境的權利還給基層勞工,而非單由政府片面更改法規。工會正是勞工與資方抗衡的重大後盾。
        空頭支票的醫病比洪秀柱並在記者會中主張:台灣的護病比,兩年內要追上日本的1比7、四年內追上歐洲的1 比6。馬英九總統曾在2013年承諾在卸任前護病比要達到1:7(一個護士照顧七個病人), 如今任期即將屆,卻顯見和當初承諾有一段差距。根據醫療盟在4月16日於網路舉行的「全台護病比」調查,有61%受訪 者在醫學中心的內外科病房大夜班照顧16床的病人,56%受訪者表示在醫學中心急診室小夜班,76%受訪者在大夜班需照顧16床的病人。區域醫院的內外科病房,45%受訪者表示 在小夜班、85%受訪者在大夜班也要照顧16床病人。 長期落空的承諾,一則反映現任政府的無能,一則顯示了這些只是政客選前拿出來求得勝選的支票,洪秀柱似乎忘記這八年的執政黨是中國國民黨。我們怎麼相信這樣過往記錄的政黨, 長期以壓迫基層人民、勾結財團、違背正義的國民黨,是能改善勞動環境的希望?

流浪教師與教育勞動環境

對於流浪教師的處境,洪秀柱的政策大多是以「依法行政」:督促地方政府落實國民教育法 相關規定,釋出教師員額,聘足正式專任教師,並將目前教職人員有的職務更加細分,創造工作機會。 但教師本身的勞動環境卻不會因此改善,缺少的不單是工作機會,而是完整的制度規劃。若不去改善勞動環境,並將流浪教師問題怪罪於地方政府未聘任專任教師,未曾看見政府在整個教育體制中的荒謬政策,以及整個經費的分配問題,那也只是硬擠出更多職缺,讓更多人進入這個不健康的勞動環境。而這些職缺是否真的能實現,那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舉例如今年夏天熱烈討論的學校行政人員缺額,老師得兼任行政人員時,多餘的勞務負擔影 響其教學狀況,而現行教育部要求得繳交或配合的種種成果、政策,需要上呈的「資料」, 一切得盡善盡美。上層想看到的是漂亮的結果分數,卻忽略這樣的要求擠壓到真正教學的環境。在這樣的情形下,洪秀柱政策中的工作機會、相關保障有沒有看見整個教育勞動環境中的問題呢?

小結

        上述都只是我們社會中勞動環境的冰山一角,各行各業更是有他人難以明瞭的苦,更多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基層人民的團結、工會的籌組,與企業財團、政府相抗衡。警消、醫護、教育更是我們生活環境中的必須,解決這些職業的勞動問題是在提升全民福祉,這些行業能有 更好的勞動環境,其正向回饋是全民共享的。 做為執政黨的一員,更是現在國會第二人,立法院副院長的洪秀柱,選前視這些勞動環境問題為無物,參選後突然關心起這些議題,選票考量顯然大於內心關懷,提出來的相對應政見更包裹糖衣,不見真正解決問題的誠意。而長期身為執政黨的國民黨,一直都 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壓迫來源,其與企業財團勾結、本身諸多歷史業孽都未曾解決,更不斷在選舉期間開出空頭支票。看不見自己正是問題本身,沒有檢討自己目前的施政, 而不斷將希望空拋向未來,我們真的能期許這樣的政黨、這樣的候選人能帶給台灣幸福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hong/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如果中華民國等於台灣,那為什麼現在還有福建省與蒙藏委員會?


        號稱永遠的省長宋楚瑜於不久前宣布參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讓人想起在南投中興新村還有個台灣省政府的辦公機關。對於台灣年輕人而言,往往都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只是國家的名稱叫做「中華民國」,或誤會台灣就等於中華民國,而以為台灣已經是一個「國家」。

        但台灣省的存在,就更顯得突兀與荒謬,但也引起年輕人的好奇:如果我的國家是台灣,那為什麼還會有一個叫做「台灣省」的行政層級呢?這個又跟中華民國在台灣有什麼關係呢?

福建省與蒙藏委員會在台灣?

        除了台灣省政府,有過當兵經驗的人可能都有抽到「金馬獎」到金門、馬祖等所謂「外島」服役的經驗。但對中華民國而言,其實金門與馬祖不屬於台灣省,而是屬於省政府位於金門的福建省。根據最近的新聞報導指出,福建省政府每年能持續編列預算,金額不但高達九千多萬,而且其中超過一半還都是人事費用;你也許會好奇:「福建省?那不是在中國嗎?」

        如果這個已經讓台灣年輕人百思不解,那麼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記得中華民國行政院仍有一個單位叫做「蒙藏委員會」。前幾天也有媒體報導說,蒙藏委員會於2016年度編了530萬的預算要幫蒙古蓋洗腎中心,但明明蒙古國是罹患眼疾人數較多,也因此蒙藏委員會被立委砲轟搞不清楚狀況,是一個早該被裁併掉的肥貓單位。

        但除了這樣浪費與濫用人民的納稅錢之外,類似福建省與蒙藏委員會的存在又代表了什麼呢?

流亡到台灣的中華民國


        對於很多誤認為中華民國就等於台灣的台灣人民而言,這樣的新聞以及類似上述這樣行政機構的存在,正是台灣不等於中華民國最佳的證明。如果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有台灣省以及福建省這樣幾乎完全等同於中國地方行政區規劃的設置呢?

        如果台灣把中國、蒙古與圖博視為是外國,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有大陸委員會與蒙藏委員會的存在呢?對中國與對蒙古等外國事務不應該是由外交部來負責與處理嗎?中華民國自從1945年流亡到台灣之後,這樣一個失去中國本土母國的政權,就在蔣氏政權控制下最初打著「毋忘在莒」的「復國」精神來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工作。

        也因此,中華民國為此要不斷維持其代表中國法統的正當性,並對台灣進行了中央化與中國化的改造工程,於是不論是台灣省與早期的國民大會這樣疊床架屋的系統,或是蒙藏委員會、大陸委員會這種與台灣主體性質格格不入的機關就是因此而保存。

        不管是從「遷佔者國家」或「殖民國家」的概念來解釋中華民國政權,都可以清楚看見即便中華民國在解嚴之後逐漸進行台灣化或在地化的轉型,但誠如學者黃智慧指出中華民國是「流亡到新佔領地的殖民政權」,中華民國體制與架構不管在各個層面都與台灣不相符,甚至是台灣在生存發展與獨立自主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網: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6877/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習近平肅貪跨海峽政商買辦?收網前的張網錯覺!

   九月四日,習近平以「對台工作完全錯誤」批判陳雲林,同時隨即有消息指出「習近平反腐大刀砍向國台辦 傳鎖定陳雲林查跨海政商關係」。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是霧裡看花,或不解習近平對「統戰部門」的做法。然而,我們必須認知到,這正是中國併吞台灣佈局即將完成前的「收網前張網」。
       各位如果看過漁網作業,就會發現漁網是先張開,待完整展開後再逐漸收攏。漁網內裡的魚,若誤以為網子一直張開代表著還有空間可游,而錯失逃出機會,終究會成為網中物!現在中國的舉動,就正是收網的警訊,讓人以為網子的空間「忽然被加大了!」,然而這卻是收網的警訊。

〈不能忽略的統一拼圖概念與中國的盤算〉

       我們探討中國的戰略方針,可源於葉劍英提出的「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也就是所謂的「葉九條」。透過「降低敵對關係」、「加深台灣對中國依賴」與「形塑其他國家不便插手之氛圍」並藉由各個部門、及對台協議與政策,而國台辦的經濟手段更從經濟制裁轉變至經濟勸誘,一步步攏絡人心,來達到以上目標。當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兩岸政治協商」就能來完成實質上的「併吞台灣」。若走到這一步,本質上就已經是「一國」了,剩下的談判空間將只剩下在「特首如何產生」、「黨務委員會如何設置」等「兩制」之討價還價。如此一來中國的軍事單位、武警或公安前往台灣將只會是「內政維穩」而非「侵略它國」

〈過度近觀反倒難以一窺全貌的風險〉

       長久以來大多數台灣的媒體與輿論往往「聚焦過度」而忽略整體,就有如過度近觀地圖而無法一覽全貌般。這部分原於中國的因勢利導所造成,使得我們往往只著眼於執行這個「中國併台方針」的「部門與單位」。殊不知這些部門與單位只是對方的枝微末節,對方是可以輕易的把他們替換甚至做為籌碼拋棄以換取更多戰果的。當我們只看到國台辦、海協會時,太依賴媒體給予「買台、侵蝕台灣主權」的空泛形象,忽略了這持續進行的實際效果「加深對中國依賴」,這時往往只能被牽著鼻子跑,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反彈力量。別的開放與交流先不論,光是ECFA開放以降造成的對中國依賴程度,筆者認為是有目共睹。這些依賴可不會因為「買辦失勢」而不復存在,更不會因此就使台灣面臨的威脅減少一分。當我們看到「買辦們」失勢的時候,千萬不能忽略了已經形成的可觀依賴,否則又是一次的見樹不見林!

〈維護台灣主權的政黨該理解的要義〉

       所以,對於馬政府一連串的開放政策與協議,特別是對於經濟部分的影響,我們所要警醒的首先是他們造成的「加深台灣對中國之依賴」。如此一來才能夠有效的對症下藥。如果一個政黨有心要維護台灣的主權、同時要能夠對抗中國的侵吞,則不可不明白此問題癥結。同時還要能夠提出足以沖銷這八年來累積成果的政策來對抗。而不能僅是以「打擊跨海峽政商集團」來做為應對策略,除了根本沒觸碰到問題核心之外,中國已經開始對這樣的民間呼聲有所回應。持續下去只不過是打擊到了作為「代理商」的買辦們,但換來的極有可能是「原廠的進駐」而更加脫不開這個依賴。甚至更往「被併吞」邁進一步。
       總而言之,我們在意的,不能只是表象上的「侵蝕主權」,更應該處理實際符合中國戰略的過度經濟依賴問題!
(圖片來源:CNN新聞網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jinpin/

中國國民黨在2016年大選前的最後一搏


前言
        2016年大選在即,雖然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的選情看似較不樂觀,但國民黨至今掌握行政立法與優勢,對選情仍具影響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國民黨卻居然有黨代表在前不久說出在去年1129的地方選舉大敗「是台灣人民對不起國民黨」,令台灣民眾憤怒不已,但國民黨是否真的在戰略上錯估情勢與籌碼呢?
       面對如此坐擁鉅額黨產而未積極處理的執政黨,對照在其統治下的台灣一般民眾的所得與生活狀況逐漸倒退,到底國民黨面對明年大選還有什麼盤算呢?
兩會福州會談
       不久前,海基會與海協會兩會的第11次高層會談預備性磋商在中國福建舉行,雙方由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與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所代表,會談中同時也完成「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租稅協議)與「兩岸民航飛航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飛安協議)兩個協議的簽署。當然,這是對國民黨而言又是一個可以宣傳的政績,但對於去年在「318運動」剛發生不久的台灣社會而言,這真的是「政績」嗎?
       這次的會談,被視為是2016大選前最後一次的兩會會談,也是繼2013年所簽署的服貿協議,以及2014年2月的氣象協議與地震監測合作協議後,所進一步在租稅與飛安方面簽署完成的協議。不但顯示去年「318運動」的爆發只是形式上讓服貿協議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卡在立法院,但馬英九與國民黨政府仍並未放棄與中國在各方面交流與合作的深化。
連戰出訪中國
       另一方面,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前往中國參與閱兵的新聞則更是在台灣社會鬧得沸沸揚揚,而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所發表的言論也為各界所關注。據報導,習近平於會面時表示:「國共兩黨合作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協同作戰做出重要貢獻。」而連戰則接著指出:「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領導下重挫日軍,共產黨軍隊則在毛澤東領導下於敵後戰場對日軍做出有力牽制。」除此之外,連戰還強調,在日本統治下所蘊育的「台灣意識」並非是分裂意識或台獨意識,更大力贊同習近平所提出的「兩岸在抗戰共用史料、共寫史書理念」。
       除了中華民國與國民黨人一貫的「抗戰史觀」以外,此次居然可以發現這樣的論述逐漸轉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互相肯定彼此在中國「對日抗戰」中的貢獻,並且更進一步具體表現在史料的共用與史書的共寫。之前在台灣所發生的「課綱微調」爭議上,國民黨所推行的新版課綱中所「顯含」的大中國史觀早已飽受社會各界批評,如今更讓人直接感受這樣子的課綱推行,明顯是為了配合向中國更加靠近而鋪路。
代結論
       連戰此次的會面談話內容為此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腳:史觀的趨同「有助兩岸人民相互了解,開啟心靈契合」,目的當然就是為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所以,不管所謂的「兩岸」是在政治共同體層面進行協議簽署,還是在國共在政黨間所進行的交流,都可以看到國民黨政府仍不放棄從馬英九上台一直以來的「親中」路線。
       連戰前往中國並參加中共的閱兵,台灣社會不分藍綠都一遍叫罵,但放在「後318」與「課綱爭議」的脈絡下即可以發現,馬英九與國民黨政府似乎亟欲想在2016大選可能的政黨輪替之前拚完這幅中國「統一拼圖」,從可見的實質利益與制度性措施,再進一步推展到文化與史觀的統戰,目的就是為了要將台灣從人民的生活到思想都拖往中國,將兩地鎖在一起。
       如此一來,即便是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統一拼圖」也已大致成形而難以拆下,對蔡英文與民進黨而言將形成治理上的困境與兩難。國民黨並非錯估情勢或策略失誤,反而是持續依照其戰略進程將台灣從經濟到政治都鎖入中國,當然也是台灣將跌入泥淖的開始。
 (圖片來源:SimonQ錫濛譙,CC)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kmt2016/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別管「開發」了,您聽說過「土地正義」嗎?

        2013年8月18日,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的「818拆政府」晚會,高舉著「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的標語。晚會結束後,台灣農陣與千餘人以突襲方式和平佔領內政部前方廣場,除了靜坐、張貼貼紙、噴漆、塗鴉、升旗與種菜等方式抗議政府錯誤的土地政策以外,並提出:一、修改土地徵收條例等相關法律;二、全面停止浮濫徵收人民土地;三、徹查劉政鴻弊案;四、修訂公投法、降低選罷法門檻與落實民主政治等4項訴求。但最後並未獲得政府的正面回應。
        匆匆兩年過去了,上述口號仍言猶在耳。不知是特意安排還是巧合,今年的8月18日早上9點,一群來自三峽龍埔里麥仔園的居民在新北市政府前表達反迫遷的訴求。從當地自救會提供的訊息來看,新北市政府是規劃將原本94%為特定農業區變更為住宅與商業區,除了將三鶯捷運通過此處並設立3個站以外,並歸劃設置住商區、產專區、公園等。然而,自救會提出的質疑包括:一、三鶯捷運不走人口較多的介壽路、三峽老街,而在僅有1700人的麥仔園設站,擔心捷運就是徵收大家土地的藉口。二、一般捷運在非市中心地區服務半徑為1-2公里(例如土城→永寧→頂埔三個站距離是5公里),但是麥仔園周圍卻是2公里設了3個站。三、規劃產專區,卻沒有任何計畫或輔導,將會導致違章工廠外溢或倒閉,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直接危害當地上千勞工的家庭生計。四、都市計畫將劉家土地規劃為公園區,做自行車步道,迫遷農民、剷平農地又破壞生產與生態,更毀了劉家的生活。[1]
        政大地政系徐世榮教授認為都市計畫的發布實施會產生強大的法律效果,它會影響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及工作權,也會改變了人民的生活環境與方式。並指出目前台灣都市計畫的主要問題大致有三:一、非常欠缺實質民眾參與的機制。通常都是在定案後才公開徵詢民意,現行不論是公開展覽或說明會,多為消極被動參與方式,缺乏實質的溝通對話及討論。二、非常缺乏公正合理的審議機制。都委會成員中,政府行政官僚幾乎佔了半數,而其他委員的遴聘也完全是由首長決定,這使得都委會的審議如同是球員兼裁判,結論總是偏向政府這一方,犧牲人民的權益。三、非常欠缺行政救濟保障。當人民的權益因都市計畫而遭致剝奪時,卻不能依法提出訴願或行政訴訟,這影響人民權益甚鉅。[2]從徐教授連用三個「非常欠缺」來形容,可見台灣都市計畫長期以來的沉痾,也是導致被徵收地區的居民投訴無門,只能屢屢上街陳情的主因。
        本文認為,土地與台灣人耳熟能詳的「食衣住行」4項基本人權都有一定程度的關連性,特別是在「食」和「住」這兩方面。人們在土地上耕作、生產作物食用,也在土地上興建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子,人在土地上不但繁衍後代,也衍生出人與土地之間的互動、情感、以及記憶。然而,從大埔案以及宜蘭農地的「假農舍真豪宅」等等案例來看,則在在突顯出不論是官員、民代、亦或是一般民眾,其腦子裡根深柢固的「開發至上」的觀念,而不是把土地議題放在「基本生存權」的角度來考量。因此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以專制、過時且錯誤的土地徵收或都市計畫等相關條例,假公共建設之名行土地炒作之實,從中獲取的利益,一方面可充實日益惡化的地方財政,一方面則是以推動「地方建設之名」,將土地利益分給建商以及樁腳,而被徵收者當中一部分與土地已然脫節者,則樂得領取這「天上掉下來的財富」,最終只有還與土地休戚與共的人們落得無家可歸、甚至家破人亡的悲慘命運。
        本文認為,不論是哪一黨派的政府,在制定土地相關政策之時,首先必須重視一般人民的基本生存權,而不是一味的滿足財團或特定人士永無止境的貪婪。本文建議,行政與立法單位應針對現行土地與都市計畫等條例的問題與缺失作根本性的討論與修改,且在相關條例尚未修正通過之前,凍結相關徵收作業,並同時通盤檢討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問題,以遏止地方政府以變賣土地的方式籌措財源。總之,上述檢討必須建立在「土地除了是財產以外,更是人民生存權之基本」這樣的觀念上,或許才是根本遏止台灣土地炒作歪風的方向。
[1]三峽龍埔里自救會-麥仔園反迫遷:https://www.facebook.com/LongpuAntiEviction?ref=ts&fref=ts
[2]台灣專制保守的都市計畫(徐世榮):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50819/36729634/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Adams,CC)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land/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228為毛澤東策劃!?」:從教育開啟228族群對話的可能性



        新頭殼於7月20日報導中國國民黨中評委高宗仁提案,指出二二八事件由毛澤東策劃,以及當時受害「外省人」應比照受難者申請國賠補償(新聞連結: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7-20/62422)。從相關檔案以及研究來看,高的論述仍與國民黨一貫「千錯萬錯都不是我的錯」的理路一致。雖然高的發言不值一哂,但本文秉持「不容青史盡成灰」的精神,仍然還是要耗費一些篇幅來「撥亂反正」一下。

        先從〈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來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受難者,係指人民因本事件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遭受公務員或公權力侵害者。」並沒有限制只有當時受害的「本省人」可稱為受難者。而且,早在事件爆發後不到1個月的3月21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即公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暨所屬各機關因二․二八事件傷亡損失撫卹救濟辦法〉,依該辦法對傷亡或遭受損失之公教人員進行撫卹賠償(而且還發生不少浮報的案例)。根據賠償條例第二條的規定,至少外省籍受害公務員已不能再申請賠償。由此可知,在事件被「平定」之後,無法獲得撫卹賠償者為「本省」與「外省」籍一般民眾。但是,國賠的必要條件是「人民受到公權力的侵害」,這樣來看二二八事件的受害「外省人」是否符合此一要件,則會有舉證與適法性的問題(但在白色恐怖時期受害的外省人即符合國賠條件)。

        至於「228事件由毛澤東策劃」一言,從事件過後來台調查的閩台監察使楊亮功與監察委員何漢文合寫的〈調查「二二八」事件報告〉中,就已經指出當時情勢發展到最後已經沒有指揮全局之主動者,「共黨人數甚少,亦無控制全局之力量」,由此可知台共在228事件當中並無影響力。況且,從報導來看,高的言論只有指控,並沒有任何舉證,甚至無視史實,整體來說並無益於台灣各個族群對於228事件的理性對話。

        再回到本文的重點。從人權與法治的角度來看,228事件在人權方面起碼侵害了生命、財產、遷徙、秘密通訊、集會結社、言論自由等基本人權;在法治方面則可以發現,政府所採取的鎮壓與綏境清鄉等手段,實為非法濫捕與殺害等嚴重違反法治之行為。本文認為,應透過教育並從人道關懷的角度著手,俾使台灣民眾對於228乃至於之後的白色恐怖能有合理且完整的認知。

        先從學校教育談起。可以從歷史、公民、國文三科(正好是這次「課綱微調」的主要目標)著手。

1. 歷史科:應該以完整時序、史實、史觀以及敘事呈現228事件(包含之後白色恐怖)的原因、過程、以及影響。

2. 公民科:以228與白色恐怖為例,使學生瞭解並探討公權力的侵害人權與濫用法治,對於民主政治的侵害為何。

3. 國文科:從降低文言文以及增加本土文學比例的角度出發,建議應收錄描寫二二八事件的小說或者受難者之家書等,透過閱讀與賞析瞭解作者與受難者之心境,藉此讓學生體會歷史脈絡與法治制度面以外的個人情感層面。

        除了學校教育以外,本文認為社會教育也必須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畢竟社會人士已無法透過學校教育獲得228與白色恐怖的相關知識。那這些人除了從網路上查找資料,還有什麼方法呢?本文建議,除了各縣市的228紀念館或紀念碑以及人權園區等等孤島式的展示空間以外,應積極規劃「人權之旅」。就是將各縣市轄區內與228或白色恐怖相關的景點做一串連,並搭配專人導覽與文字展板,使參觀者能夠親身感受歷史氛圍,並藉由導覽以及文字敘述,使他們更能瞭解其歷史脈絡,並促使其思考,另一方面也有開闢新旅遊景點之功能。

代結論

        高宗仁的言論凸顯了生活在這塊島嶼上的人們對於228這段悲劇的認知,是呈現著相當的歧異甚至是衝突。本文希望透過教育的手段,除了提醒我們過往的傷痛與悲劇不能被輕易遺忘或抹去,更是要去思考,面對不同族群對於228乃至於白色恐怖的認知歧異,該如何去積極進行更進一步的溝通與處理。

        同時,我們也應該強力要求政府,無論是將卸任或將執政的,都要更積極思考金錢賠償與節日紀念以外的轉型正義該如何進行。政府必須安撫受害者及其家屬之悲傷,同時也要促使台灣各族群展開對於此一悲劇的對話,進而邁向「和解共生」之路。另一方面也可向世界各國表達台灣對於民主人權價值的堅持,除了拓展國際能見度以外,也是向世界各國傳達台灣成為正常國家之後,有能力履行或承擔國際義務的途徑之一。


(圖片來源:kidfly`s living story,CC)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228mao/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變化快速的亞太情勢,台灣準備好了嗎?

前言

        美國自歐巴馬總統上任以來,將目光又重新放到亞洲,不論是「重返亞洲」或「轉向亞洲」,以及特別是針對亞太地區所推出更具體的「再平衡」(rebalance)戰略。這樣的轉變,一方面是因為亞太地區不管是在經濟、戰略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另外一方面也是面對到中國的潛在或正在崛起,而美國為了要維持在亞洲的傳統利益所採取的對抗性策略。

        當然,中國不論是西方所說的「中國威脅」,或是其自稱的「和平發展」,其在區域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在經貿上都與區域它國不斷加深交流與合作,形成高度性的經濟互賴;而在軍事與戰略方面,更是透過其高速成長的經濟發展再挹注到國防投資,不斷擴張其軍事力量。即便中國常常表示其對外戰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在周遭地區,對台灣而言更是能明顯感受到其威脅意圖。

        觀察近期的東亞情勢變化,台灣除了面對中國威脅而沒辦法完全放棄國防以外,在敵我意識與戰略部署上要如何來回應最新的亞太動態呢?

從東北亞局勢到南海爭議

        美國在亞太最堅定盟邦之一的日本,最近因為眾議院通過新「安保法案」而在國內外鬧得沸沸揚揚。接下來只要參議院批准,新「安保法案」就可以直接生效,屆時日本就可以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例如在盟國遭受攻擊時,派赴自衛隊至海外甚至是全球進行作戰,同時也意味著日本的集體自衛權將解禁。日本這次能在首相安倍晉三大力推動下快速通過法案,美國的點頭授意絕對是關鍵因素之一,也因此,中國在大肆舉辦慶祝所謂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的同時,也對日本表達強烈的不滿與抗議。

        當然,東亞局勢的變化絕對不能不提到中國,中國前一陣子在南海開始進行大規模填海造島,造陸總面積近千公頃,將興建軍事基地與機場,引發周邊國家與美國的強烈反對。特別是鄰近的菲律賓,不但公開表示抗議,更與日本展開聯合軍演。而美國除了發表譴責外,也針對中國在南海地區的行徑,透過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從美軍駐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定期派出部隊進行巡航,除了監控中國的軍事活動外,也是為了給中國施加壓力。也因此,南海成為了中美角力的戰場,形成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

於是,我們就要問,那台灣呢?台灣應該做什麼準備呢?

美台交流的最新進展

        前不久,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訪美,獲得美國高規格接待,順利進入國務院與美方進行會面,也被外界視為是美國對台灣2016年的大選前的表態,自然讓國民黨與藍營支持者不是滋味,中國當然也不可能默不吭聲。同時,也與美國國會議員包括共和黨與民主黨議員進行交流,其中,共和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肯(John McCain)特別表示,未來他將積極推動台灣加入更多的多邊軍事演習,並實際支持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與進行人才交流。

        在軍事合作方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較為低調的美台軍事交流,卻特別在今年出現了具體的突破。例如美國從柯林頓政府以來跟台灣每年召開的軍事高層對話「蒙特瑞會談」,首度移師美國首府華盛頓DC舉行,會談內容主要包括台美軍事交流、軍事採購,以及強化區域安全合作等議題。這次會議移師美國首府,加上在開會前的消息曝光,不再像是以往那麼低調,更可以看到美國是刻意對亞太、特別是對台海與中國所釋放出的訊號。

結論

        近期日本出版了最新一期2015年的《防衛白皮書》,在台海區域安全方面,由於中國近幾年不斷發展軍事力量並大量挹注國防投資,使得台灣過去的優勢不再,台海的軍事平衡也已經朝對中國的方向傾斜。在前不久由中國央視所播出一段中國解放軍正在進行的紅藍軍對抗演習影片中,畫面上竟然出現類似總統府外觀的建築物,被媒體指出應該是解放軍為對台發動斬首戰所進行的大台北地區城鎮戰演練,對台灣的挑釁與恐嚇意味濃厚。

        很明顯的,中國從來沒有放棄對台動武的準備,甚至還大舉擴張軍備,不只是對台灣,連周遭各國都相當程度感受到中國在區域政經崛起後伴隨的威脅意圖,而美國與其盟友日本與菲律賓近期以來的動作正是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回應。


(圖片來源:Neeson Hsu,CC)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asiachange/

和平需要的力量的抗衡、正義的實現,不是靠書面上的協議




        近日來,馬英九為首的國民黨政府持續的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來凸顯「和平」的重要性,並且意欲和其長久以來的政見「兩岸和平協議」掛勾與鋪路;無論是強調「戰爭的殘酷」或「和平才有繁榮與穩定的發展」,都是在呼應其政見核心。

        誠然,筆者萬分同意「和平」是每個人都嚮往的,在沒有沒有戰爭的陰霾之下,人們才能安居樂業。不過,台海之間已經近20年沒有戰爭的陰霾,又為何要特地的去挑起對戰爭的警戒呢?或許是為了要終止所謂「憲法架構」下的「內戰狀態」。但是,我們不是有自己完整運作的政府幾十年了,也早已遠離戰爭狀態,為什麼又需要特地去靠一紙文書來保障「和平」?

        我們必須了解,和平的核心,絕對不在於一種書面上的、信用上的承諾,而更著重在力量的抗衡。力量的抗衡之背後,亦有正義的實現,如果正義沒有實現,那麼必然會有不斷的反彈,那麼這個和平也必然是假象。

        台灣的處境地位,正剛好在於被綁入所謂「一個中國」的架構,在國際上沒有被承認為正式國家的地位,對內則有數不清的權力分配問題,這一切的核心都直指中華民國體制。它曾經代表過唯一的中國,但由於國際上只承認一個中國的情況下日漸失去舞台,如此一來將會因為缺乏正常的國際關係,而失去完整對國民的保障,是一種不正義。

        同時,它對於台灣主體的文化社會進行了無數的迫害與剝削,不論是血淋淋的、恐懼的還是打壓文化進而達到剝奪參與公眾事務的,以及直接不公平的分配利益的皆延續到了今天,這是另一種不正義。我們可以說,如果沒有解決中華民國體制帶來的問題,正義就不會在台灣實現。


        然而今天,在台灣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正常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體制帶來的問題並未解決之前,就想要與中國簽訂和平協議,那絕對只會帶來更多的不正義。除了更有可能被嵌入「一個中國」架構,離一個獨立國家更遠之外,更因為台灣缺乏正常國際交涉的國防力量,必將因協議中的條件交換而使利益受損。

        或者,因為創造了徒具形式上的區域和平,導致美國不再提供援助,讓中台之間的軍事籌碼更顯失衡,反而更增中國進兵侵犯台灣的可能。另外,也不用說目前已經因為比重過高的「兩岸交流」而造成資源分配的不正義已經侵蝕著台灣;在這個狀況下的「和平協議」能夠帶來正義嗎?能夠帶來真正的和平嗎?

        台灣人需要的,不僅是和平,更需要的是正義;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說過:「和平不是衝突的不再、而是正義的臨在」(Peace is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war, but the presence of justice.),希望台灣最終迎接到的,會是正義。

        只有解決中華民國體制帶來的問題,成為一個獨立的正常國家,才有可能換得正義,還有具有保障的和平。



本文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99939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為了實現轉型正義,明年大選後讓「政黨法」成為國民黨的緊箍咒


        「政黨政治為現代民主政治運作的基礎,政黨透過組織與動員,將人民的意見匯聚成公共政策,並透過定期選舉,獲得組成政府之正當性。因而政黨政治運作的好壞誠然體現出一個民主國家是否足夠成熟、足夠民主,也攸關人民福祉。」

        以上大概是對政黨政治最常見的描述。台灣雖然看似有了全民普選、多黨競爭,告別了過去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威權統治,進入了民主國家之林。但實際上,台灣民主的進程卻是只有轉型而沒有正義,原因之一,就是國民黨仍擁有被稱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黨產。

        黨產的爭議並非財產數量的多寡,而是過去取得手段的不正當性。雖然國民黨常稱其黨產為「合法」取得,然而當時取得過程卻是透過國庫通黨庫,許多財產經行政命令進入國民黨口袋,這樣的合法並不合理,轉型正義的真諦即是在彌補過去法律與現在法律之間的落差。

        黨產一直是國民黨亟欲告別的原罪,每次當黨產開始熱議時,這個傷口就又隱隱作痛,然而,黨產像魔戒一樣,讓國民黨擁有了就捨不得丟掉。早在2000年之時,連戰就曾提出第三波政治改革,嗣後政黨法通過了行政院版本的政黨法草案,但這草案在立法院一躺就是十幾年,被阻擋不下兩百多次。

        黨產在每次選舉都成為熱門議題,但每一次也被國民黨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馬英九喊出黨產歸零,朱立倫也要清查不當黨產,但每次歸還國家的土地與財產,與國民黨真正擁有的相比,猶如九牛一毛。


        隨著2016年的總統大選發燒,洪秀柱喊出「最窮候選人」,意欲營造出與蔡英文擁有的家產對抗,卻讓人想到四年前的總統蔡英文因為三隻小豬的撲滿被監察院「善意提醒」,最後反而演變成了三隻小豬對抗大野狼的戲碼。每一次國民黨想要在選戰中主攻財產議題,就會都還沒傷敵七分,就先自傷三分。

        明年選舉很可能是泛藍陣營首次在立法院無法取得多數,苦躺在程序委員會的政黨法草案也可能藉此重見天日。屆時不管是哪種版本的政黨法,都至少針對政黨不能經營或投資營利事業做出規範。

        而台聯、民進黨版本的政黨法也都將黨產的範圍限縮在「黨費、競選經費之捐贈、競選費用補助金及其孳息收入」,國民黨過去接收日產等國庫通黨庫的行為以及擁有的這些不當的財產勢必要成為歷史。2016年的選舉,唯有把政黨法這樣的緊箍咒套在國民黨的頭上,台灣的民主化才能往正義跨出轉型的一大步。



本文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96910/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軍公教年金改革──一盤被炒錯的飯



         選舉將屆,攸關社會發展的諸項重大議題免不了沸沸揚揚。以「軍公教年金改革」為例,雖然這幾乎是十年以上的老議題了,然而為什麼要拖到現在基金捉襟見肘,明顯危機感出現時才引起重視,又甚至仍然莫衷一是呢?其實是因為所有欲改革者都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也就是社會主流意識對軍公教的待遇存在普遍性的誤解。簡單來說,就是整個以國家為首的宣傳機器把軍公教等職業「鐵飯碗」的這個印像灌輸並深植於台灣人心中,使台灣人普遍忽視軍公教的福利(包含薪水、福利,以及──退休金等)本質上是「待遇」,而非不可更動的「特惠」或「特權」。

何謂合理的「待遇」?

        本質上應該是屬於「待遇」的機制,就一定要在「基本保障」、「市場機制」與「有權決定、發揮影響力者」這三個面向上符合合理的原則。本文不直接採用私人企業集團「發薪水」的概念來類比,主要是怕引起混淆。因為如果是私人企業發薪機制則情況則相對簡單,就是「基本保障」、「市場機制」與「股東」。但一般人對於股東的想像可能只有「實際掏錢出來的人」才叫股東,那對應到多數現代國家(包含台灣),則會因為有許多人其實是低稅、甚至免所得稅,因此概念上難以直接轉換。總之,放大到國家的層次,那個「有權決定、發揮影響力」者就是「民意」,這也是民主國家的精神──人民有權決定國家要怎樣分配資源。因為,要確保國家把資源拿來讓每個國民擁有基本、安穩的保障,而非僅讓少數職業別享有豐厚的保障,因為那勢必排擠更妥善的資源分配。

        另外,在「市場機制」方面則需先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資訊公開透明、有明確的選項可供選擇,或是有明確客觀的指標以供比較」。所以,台灣的軍公教退休金的問題在於在當今國家架構下被塑造成「基本保障」加「優惠」,完全沒有「市場機制」與「民意」可以置喙的空間,而大眾也普遍沒有這樣的意識。常有人試圖舉出「軍公教的退休金是基於他們一生為國奉獻」,來做為不必受到改革的遁詞;這句話完全就是抹消了市場機制存在的空間,因為「為國家奉獻一生」其實只是一個空泛的形容詞,本身並不是一個明確、客觀的指標。

        本文並不反對例如從事軍職者因為面臨高危險,或是教職者因為身負重擔而應該有更優厚的待遇,但其指標不應該只用一句「一生為國家奉獻」來帶過;這絕對不是在一個進步國家內值得鼓吹的事情。因為這句話迴避了更多的公共討論與大眾參與,結果往往只會造成國家的陳腐。所以,在對待遇進行評估與平價時應該要更公開、透明化,更應包括到以民意為基礎。

年金改革的問題根源

        所以,年金改革在過去就是因為沒有考慮到社會意識過於陳腐這個因素,所以才會在面臨反彈實莫衷一是。因此,所有第一線的改革者,應該要更明確的告訴大眾一個「待遇」究竟應該如何制定才合理,尤其應該是要透過「人民有權讓國家能確保每個國民不分職業別,皆獲得基本且安穩的保障」此一概念,才可以逐漸地潛移默化我們的社會意識。

結論

        我們要破解的,不只是軍公教年金這個不正義的機制,還包括廣泛存在於台灣社會對於軍公教年金改革的誤解。別忘了,我們要把「市場機制」這個概念給引入,才能健全這個待遇體系,這才是真正的引領社會上的風向。許多保守頑固者的遁詞都是「那是為國家奉獻一生的應得」,要面對這種說法,就要用更開放、更可供檢視的方式來表現什麼叫做「為國家奉獻」,不要讓「為國奉獻」的解釋權把持在不想改革者的手上!



(圖片來源:yurenju,CC)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rice/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中國宣布台灣「免簽」與其說是好心讓利,不如說是加深台灣對中國的依賴


         7月1日,中國宣布的「台胞證免簽」已生效實施,由於中國與台灣之間的特殊與緊張關係,使得輿論界議論紛紛,分歧也頗大。目前看來主流意見只有兩種極端的說法與評論,卻都沒有劃到重點,不但是未搔到癢處,更有可能是在誤導視聽。對此,本文試圖去破解這些所謂的「主流」說法。

(相關報導:中國政協主席:未來台胞往來大陸免簽注

兩種對於中國宣布「免簽」的誤會

         第一種,就是強調這個免簽是中國好心讓利。這種說法努力的強調免簽、往來便利,所以任何有疑慮的人都是多心;同時,又不斷拿出數字強調省下多少錢云云。這種說法又隨之帶來了兩個問題:台灣是否把越來越多的雞蛋都放在中國這個籃子裡了?以及,是否日漸在經濟與社會方面依賴中國了?

         而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不斷複誦這是一個「內國化」的政策,是中國併吞台灣的一個作為,這種說法是有正確問題意識的說法,可惜對實況的描述差了點,講好聽是只有危機意識,講難聽就是誤導視聽、用錯精力。

        我們仔細思考議題本身就可知,一個國家提供另一個國家免簽,難道就是發給另一個國家人民「國民身分證」?中國喜歡用占便宜的方式來搏版面早已不是新聞,就像之前也曾經「派船繞行釣魚台」,但是並不代表成功在實質上併吞了釣魚台。所以,要達成併吞,是需要很多條件的,絕對不是今天發了免簽就往被併吞邁進一大步。

台灣對於中國宣布「免簽」應做的功課

        面對中國提供此一免簽,台灣到底該用什麼心態面對與做怎樣的準備?首先,我們不能不正視中國確實有併吞台灣的意圖與符合其方針之實質作為。而中國併吞台灣採用的策略其實是一種「拼圖」的概念,簡而言之要完成併吞有分三個層次:加深依賴、化解敵對與塑造一「國內事務」之形象。

        同時,各種要素要進行直到實體國家的最後防線(一般來說指的是獨立行事的政府與國防)能夠被瓦解或名存實亡,才算完成中國併吞台灣的藍圖與操作。所以,免簽政策其實際效果可以說是「消解敵對關係」而已,畢竟很少有敵對國家會互相提供免簽的。



Photo Credit: Yi-Ting Chen @Flickr CC BY SA 2.0



        如果再往外推深一些,可能就是加深依賴,這就是呼應前面提到的問題──台灣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如果沒有一套長遠且健全的規劃,那麼「便利來往」將只會使得台灣在社會與經濟層面愈加依賴中國。

         所以,塑造一國內政架構可能不是主要效果。總而言之,免簽有其在統一拼圖上發揮的功效,但比起其他更重要的拼圖(服貨貿、自經區、和平協議)則重要性與影響程度並沒有那麼誇張。

台灣還可以怎麼辦?


        假使知道了免簽有這樣的效果,台灣人還可以做什麼呢?難道就只能放任不管嗎?那也未必。因為,每片拼圖都會各自發揮影響,所以能拆掉或是抵銷一片拼圖絕對是好事。以免簽政策為例,其主動權是在中國單方,也就是實際上是他想要給就給,不想給就可以收回。

         因此,這個政策真正發揮的重要性是成為將來中國要求台灣方面進行開放的相當有利的籌碼;畢竟,一年可以讓台灣人省下上億台幣的金錢,中國怎會不要求台灣也要開放相對應的事務呢?


         所以,台灣的對策就是要先分析我們還有什麼的開放是中國站在併吞台灣的立場所想要的,接著就是想辦法使中國無法得償所願。其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真的這麼需要中國的免簽嗎?」雖然節省金錢帳面上的數字很可觀,但是我們自身的發展是否健全了?是否以世界做為展望而不是把雞蛋放同一籃?

        在做好這樣的準備之前,我們似乎也不必特別倚重中國的免簽,如此一來可以減低被中國勒贖的可能性。當中國要求我們開放時,我們能夠不被免簽給綁死,甚至當中國說要取消免簽時,我們是否可以站穩腳步?

        當然,台灣的健全程度已經在馬政府的「努力」之下已有一定比重之減損,但這是改革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不可概括承受因循茍且,同時,也是有心要為台灣謀福利的政治人物所必須放在心上的。

結論


        總而言之,台灣必須要對中國的併吞方式有較完整的認知,如此才不會被莫名其妙的言論唬住。同時,要了解國家的發展要以健全與國際多邊交流為導向為優先。然後,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對於問題本身的了解,是否清楚且正確而不是只會打迷糊仗,並觀察他們能不能在對中國的談判上減低台灣的負擔,或是提出政策來沖銷既成協議與政策造成的傷害。

        然而,如果台灣的主要政黨與政治人物在這方面的表現是不及格的,那我們對於台灣在面對中國的併吞意圖時也就更加憂心了。



本文同步刊登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85276/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課綱微調、文言文與台灣意識



課綱本質是國民意識鍊成的政治性條目


        教育部將於八月推動新版課綱,其中歷史科與公民科部份,因為其程序問題與史觀問題遭到民間團體強烈反彈,並稱其為「黑箱課綱」,要求教育部應立即撤回黑箱課綱。「課綱」是完整的教科書編寫前所參考的「官方指導綱要」,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政策指導與教化心態;即便有不同的教科書出版商來編寫教科書,但其所依循者就是教育部所頒訂的課綱。回顧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教育內容,從國語、地理、歷史、公民等科目,都是建立在「包含中國的中華民國」的國體框架下來編纂;是作為中國近代政權的「中華民國」遷徙到台灣後,從上而下打造「近代國民國家」工程的一環。

        在此前提下,「課綱」目的是為了國民教化、養成國民意識,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工具性並單一化的「統合性綱要」。因此,即便在80年代民主化、本土化浪潮後,所謂的「發現台灣」的本土化歷史內容逐漸修正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語文教育,但「國民鍊成」的政治教化意圖本質並未改變。甚至,即便是政黨輪替,本土色彩濃厚的政黨執政後,也依然著意的是「歷史詮釋」和「史觀詮釋」的爭奪。到頭來,台灣的語文教育依舊陷溺在「國族教育」中無法得到鬆綁。

「降低文言文比例」與語文教育

        由於課綱和台灣聯考制度是綁在一起的,如何讓教學為「國民國家教育」解套將牽動到教學、聯考的連動性制度問題;亦即,如果是「廢除課綱」,包括考試科目、考試範圍將必須整體性地重新思考、置換,甚至是高中整個「語文教育」都必須重新調整,以回應「新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公民、歷史教育?」來做為問題意識,而不是只陷溺在「黑箱」、「中國史觀」等問題。

        當代台灣所普遍使用的文體是「語體文」,以「我手寫我口」為原則。其文體轉換的發軔要回溯自日本時代,「台灣白話文」的書寫實踐逐漸出現在報紙、雜誌、文學創作中,或是總督府警察所用的「語學雜誌」中;但在殖民體制下,「台灣白話文」一直未成為教育現場用語,而只流通在少數知識份子的文藝創作或社會評論中。總括日本時代,書房教育雖然式微,但「漢文」一直以來仍在知識階層流通,並且其文體從「文言」逐漸分化出「語體文」的樣態。

        但,戰後國民黨來台後,官方強力推動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國語教育」,配合著九年義務教育和官方所掌握的文化媒介所建構的「國語霸權」,使台灣的各族群母語被邊緣化、方言化;就連日本時代所遺留的「台灣白話文」也被調整為「中國白話文」,大體來說,「白話文普及」的實踐和完成就是在戰後九年國教下的產物。而「文言文(古文)」則成為台灣語文教育中,持續著發揮著教化國民為「文化中國人」的機能。因而,民間團體會有著「降低文言比例」之說,一方面是因為「古文」所傳遞著多半是儒家道德教條有利於統治者的意識形態;一方面也因為「古文」和生活語文使用上、社會需求連結性不強的疑慮。

前近代的台灣史料多以文言文書寫


        究竟,當代社會如何思考「古文」和「語文教育」的關係呢?確實,「古文」在生活實用性上不符合需求,而所謂的「文化教養」上也未必符合現代公民社會之所需。這是否意味著,「古文」成為高等教育的專業知識學科就好?前文所言及,所謂的「語體文」、「白話文」是日本時代所開始分化出來的新文體,而在戰後九年國教下得以完成,台灣人不只是語言被置換為「國語」,在書寫上也由文言、日文、台灣白話文被逐漸統合為「現代中文」的歷史進程。但在此前的語文狀態,必須回溯到從清代以來為了因應科舉制度的「儒學教育」,其特徵除了在意識形態傳遞了官方朱子學教條之外,在文體上就是「文言文」。因此,不管是清代台灣的文人所生產的文集,和遊宦所遺留的方志、詩文、遊記,以及官方的行政司法報告、奏摺等文獻,通通都是「文言文」寫成。

        如17世紀郁永河來台所寫的《稗海紀遊》紀錄了台灣西部的自然風土、地理人文等內容,讓人掌握對清代台灣治理和風土情況;又如史九龍的《憶台雜記》考察了劉銘傳新政的推行實況,包括在財政、推行實況等紀錄,可大大破除當代「劉銘傳神話」的虛構性。又自1957-1972由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印出版的《台灣文獻叢刊》,其收錄了一共309種、595冊,清代至日本時代所遺留的方志、雜記、文集、碑刻、行政司法報告、民間契約等文獻,對於理解清代台灣的社會內容、土地關係、地方治理、司法秩序、族群關係、農業開發等問題都一一紀錄。

代結論

        如果說,現代的公民民族主義之依憑,是由政治共同體的共同經驗和土地記憶堆疊而成;那麼,對歷史的理解和閱讀便是開啟「土地記憶」的重要法門,而文獻便是承載著社會內容、進而瞭解土地的最佳途徑。因此所謂的「文言文和語體文」之爭,在所謂「歷史意識」建構上只能是一種對抗(中國)性的文化政治論述。要重建台灣人對土地的認識,顯然「文體」不是真議題,重點是「視角」的選擇;亦即,我們要選取的不是儒家政治與道德教條,而是紮根於土地現實的文史紀錄。透過對這些承載台灣社會內容的文史材料的重新解讀,來一點一滴地凝聚我們的台灣知識和台灣意識根基;而不輕易地為政治動員、為虛構歷史所左右。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issuecomment_taiwanandclassicalchinese/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我主張:「台灣人應該在無有恐懼不受威脅下自由選擇命運。」

我也主張,喵

每個台灣人,都希望能夠睡得安穩
這樣的小幸福,其實不難
世界的真理就是:幸福一定要自己去爭取



我主張:「台灣人應該在無有恐懼不受威脅下自由選擇命運。」


       要滿足這個目標,台灣人需要的是一個穩定且長久的和平。而這個和平不是只用一句「不用上戰場」就可以涵蓋的。穩定和平的保障,或是「防止戰爭再爆發」絕對不可能只靠白紙黑字就可以達成,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力量支持與付出。而這力量除了靠自身,也需要尋求其他國家的結盟,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個屬於台灣人的獨立國家。

      很多人會有疑問:我們可以選總統,可以發行自己的護照、貨幣。有自己的軍隊,擁有維持穩定內部秩序的制度,偶爾也可以與其他國家談協議,難道不是「獨立」嗎?而現實是我們這個政府與中國牽扯不清,而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以「代表台灣」為前提站在進入世界舞台的國家。

      我們都知道,台灣很小,也不斷的受到中國併吞的威脅。在這狀況下,除了自身力量必須要強健以外,尋求國際援助也是重要關鍵。而當成為了一個代表台灣的獨立國家,與中國不再牽扯不清了,其他國家伸出援手的意願可能自然就更高了。更不用說能夠在國際上享有國家的權利,有能力為台灣人換取更多利益。而這些的加總,就是真正穩定和平的保障。

       或許有人問:難道當中國人不好嗎?很明顯的,以現在的專制中國,當然缺乏和平與自由的保障。那如果是民主中國呢?其實也不太OK,因為你票比別人少,形勢比人弱,其實你還是受威脅的,更何況最重要的的自由選擇命運了。

        成為獨立的國家,需要準備,更需要強化自身,還有國際形勢機會,但甜美的果實總是需要努力的準備,而機會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為了能夠有永續的、穩定的和平保障,我們必須努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事實:住在台灣的各式各樣的人們,其實都是為了追求美好、和平的生活才選擇定居在台灣;如何讓這美好的生活能夠持續甚至提升呢?我們無法一勞永逸的消除中國的敵意,可是我們百分之百可以從健全自己、穩站在國際舞台上換取更多保障做起。

就讓我們以「台灣人可以在無有恐懼不受威脅下自由選擇命運。」為目標來向前邁進吧!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議題評論—臺左維新】從洪秀柱看台灣母語的危機


        立場明顯偏統的中國國民黨籍總統大選參選人洪秀柱,日前操著流利的台語表示跟「南部人要搏感情」,所展現出的形象彷彿洪是相較於蔡英文更能貼近台灣本土的總統參選人。但新聞傳出沒多就,就有網友找到洪秀柱曾於2009年擔任立委期間,「提案」刪除「閩南語認證考試」的預算,並遭到多個台灣本土社團強烈反彈。從洪秀柱一邊說要靠台語來跟南部人「搏感情」,但又扼殺台灣本土語言的發展,其實也很可以看出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長期以來「大中國主義」的官方思維,特別是台灣過去諸多本土語言與「母語」(或稱鄉土語言)受到打壓而至今難以蓬勃發展的狀況。

       從日本時代到國民黨80年代間都有明顯的政策與制度在打壓母語,稍長一輩的台灣人都有經歷過小時候那禁說「方言」的年代;而多數長輩在這「災難」中走過來,還是講著一口流利的母語。但即便在解嚴之後至今,台灣的本主語言與各族群母語也仍未受到積極的復甦與推廣:因此,我們可以很明顯發現在台灣社會,老一輩的人多數仍可以用母語輕鬆的溝通,但年輕一代卻已經快要與母語隔絕了。到底是甚麼樣的因素,讓台灣的母語可以在暴風中走過,但卻在這看似安詳平順的年代,漸漸的失去蹤跡呢而出現「母語斷層」了呢?
教育,母語的推手還是造成其消失的原因?

       語言政策可以包括兩個目的:一、為了方便統治者進行統治或達成政治目的的工具與手段:例如現代民族國家的出現,將語言用來凝聚國內社會認同、消滅歧異,以方便國家機器深入民間的統治,滿足統治者的各種政策作為,例如日本時代與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在台灣推行的「國語政策」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二、從多元發展與文化保存的角度來鼓勵語言的使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存續與發展攸關著一族群的主體性與文化,當代國家基於人權與保障多元的精神,莫不鼓勵社會內各族群、特別是少數族群去復興或使用自身的語言。


       但台灣,卻是夾在上述兩者的過度與轉型的陣痛期。在過去,台灣人受到日本與國民黨威權政府的統治,不只少數族群如部分原住民的語言難以保存與傳承,甚至連台語與客語都受到打壓,在國家機器與政策的強力貫徹下,台灣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被迫只能使用所謂的「國語」。除了官方強硬的政策推動,包括文化政策與軟性的傳播媒體推波助瀾之下,中華民國政府與流行文化不斷的告訴我們,「國語」越來越流行了,甚至包括了近幾年中國的崛起與對台灣的統戰,「中國話」彷彿成為世界的主流,而台灣人要以會使用「國語」或中文為傲。上個世代,「愛國」被拿來來包裝「國語」霸權,而這個世代,流行、國際化、跟上潮流,則成了「國語」推行的新興利劍。

       雖然,近年來台灣雖開始推動鄉土母語教育,但如果只侷限於在課堂上的學習與考試,而不在日常生活及其它課堂上使用,那麼與我們其它「第二外語」的教學恐怕走上一樣的路,離開了教室,母語就只是一堂「課」而已。而洪秀柱刪除母語教育的預算,以及2013年教育部宣布即將實施的鄉土語言計畫中未將母語列入必修,都可以看出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大中國思維與仍欲維持「國語」文化霸權的心態。


搶救瀕臨絕種的母語!


       台灣地區目前被使用的23種語言當中,已經有14種語言瀕臨滅絕,而前述所提到最普遍的台語與客語也慢慢的一代一代漸漸被「國語」所取代,到底要如何「搶救」這些珍貴的母語?首先我們可以從教育著手,母語列為國高中必修是第一步,大學開設母語相關課程,且鼓勵學校老師開設母語授課的專業科目,校園裡發展母語的使用環境,讓母語的溝通成為一件自然而正常的事。另外,鼓勵孩子們從小開始說,不要因為不「輪轉」就嘲笑下一代,而新世代也不用為自己不標準的口音感到羞愧,勇於當自己的語言,自己文化的繼承者,便是了不起的勇氣。

       各式各樣的母語在台灣原本像是一朵朵美麗的花,每一種語言,就代表著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眼界,用不同的視角去看這片土地上多樣的美。每一種母語,又或者是外來語的保存與使用,都讓我們的多元價值觀更加完善,使我們的色彩更加豐富,讓我們因住在這片土地上而備感驕傲。這片島上有大約42種以上的語言,其中24種還在使用中,又有17種我們急需保護,但不論你我用的母語是甚麼,多元與互相欣賞包容,是我們身為台灣人共通的語言。

本文同步刊登於OPEN DPP:http://opendpp.tw/vote/issuecomment_motherlanguage/


Text Widget

Copyright © 臺左維新 | Powered by Blogger

Design by Anders Noren |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com